原标题:绿道串联地标勾勒城市文脉
“藏”在沙面绿树下的绿道
徜徉在沙面富有欧陆风情的街巷中,流连在珠江两岸充满文化底蕴的绿道上,既能享受宜人的风景,又能品位花城千年历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绿道建设里程越来越长,范围越来越广,赋予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是广州绿道建设的又一创新尝试。
专题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赵亦平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楚涵、刘春林、杜娟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历史之道:百公里绿道串起44个古今景点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广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截至2018年底,荔湾区共建成绿道100公里,串起古今44个景点,带领游客从北片的岭南西关风情到南片的自然水乡景观,认识一个传统与创新完美结合的商贸旅游文化区。省立绿道1号主线,贯穿荔湾区南、北两大片区,总长20.15公里,沿路途经泮塘美食街、荔湾湖公园、仁威祖庙、西关大屋保护区、陈家祠、锦纶会馆、华林寺、玉器街、上下九步行街、沙面岛等,最后经沿江西路在珠江美好景致的伴随下进入越秀区段。
越秀区绿道主打“千年商都古韵,广府文化之源”品牌,有沿江路绿道、东濠涌绿道、二沙岛绿道、麓湖风景区绿道、烈士陵园绿道、东山湖公园绿道、三眼井绿道、驷马涌绿道、麓湖北岸绿道等,用历史文化积淀来表现绿道特色。
“一栋建筑记录一段历史,但历史经常是散落的,通过绿道,能把散落的历史串联起来,使不同城市的人们更好地理解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增加历史认识,丰富绿道内涵。”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说。
文化之道:沙面绿道“讲述”老城沧桑底蕴
红砖砌筑的尖顶阁楼、参天垂须的古榕树、信步遛鸟的老人,漫步在绿树掩映的沙面绿道上,于欧陆风情建筑群中体验异国情调。
“沙面是广州最有意思的地方了,岛上有美丽的公园,还有许多欧式风格的建筑,很适合拍照,走在这里的绿道上,像来到了欧洲的小城一样,累了就在路旁的咖啡店喝杯咖啡休息一下,很舒服。”来广州已经8年的汪丽君说,沙面吸引她的不仅是独特的建筑风格,更是沿途体验到的深厚文化底蕴。
“我们会结合沙面特色建筑,给市民介绍广州历史,普及一些植物、鸟和绿化知识,让他们不仅能走近绿道,还可以通过绿道了解广州历史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呼吁大家尽量用环保健康的方式,来到这里游玩。”李坚是一名律师,今年是他做志愿活动的第11年了,无论多忙,每到周末都会抽出7个小时来做志愿活动。让他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是,帮助一位台湾同胞找回了遗失物品。“台湾同胞很感谢我们,说大陆的同胞跟他们是一家人。那个时候我觉得,绿道不仅仅是一个绿色的廊道,更是联系人与人心灵的一座桥梁。”
美景之道:“江南”绿道连接海珠核心地标
以珠江一江两岸为核心,广州建成了具有珠水文化特色的滨水绿道,串联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赤岗塔、T.I.T纺织服装创意园、广州塔、中大北门广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邓世昌纪念馆、洲头咀公园、太古仓等景点。市民沿着这条滨水历史人文景观大道骑行,迎着江风,赏着江景,感受广州的独特气息。
“变化太大了!小时候不喜欢来太古仓码头坐船,江水散发着难闻的味道,周围环境也不太好。现在这里的绿化做得很好,珠江水也变清了。”已经十多年没有来太古仓的郑媛惊叹道,她生在广州,中学时搬去了番禺就没再来过这里,印象中的太古仓码头远没有现在繁华。“过来走走很舒服,如今的太古仓很文艺,下次带上小孩一起过来!”
中大北门广场上绿树成荫,粉红色的簕杜鹃点缀其中,沿江护栏上还挂着吊兰、五彩苏、四季海棠等。“太美了,抬头就能望到广州塔!”从杭州过来旅游的小方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来广州,刚体验完珠江游轮,之前做攻略的时候听说这里很美,来广州的第二天就来这里走走,感受一下广州的魅力。
精品之道
打造市民满意的品质化绿道
广州3500公里绿道串联起城市公园、风景区、历史古迹,拓宽了市民休闲空间。民调显示,90%以上的市民认为绿道促进了城市环境改善和城市品位的提升。而“一江两岸三带”战略的提出,为绿道下一步路线优化指明了方向:打造珠江经济带、创新带、景观带,形成珠江沿线一整条市级绿化,有机串联沿线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公共空间,激发滨水区公共活力。
未来,广州要建设的是“品质化绿道”。以市民体验感为立足点,打造一条可游可赏可玩的钢结构无障碍步道——“云道”,通过空中步道联通断点,实现从中山纪念堂直达白云山。此外,还将多形式布局,结合城乡实际,形成网络。难以成网的区域采用点状分布、点线结合的布局。对市区主干道逐步提升自行车道和慢行道标准,提高绿道在中心城区的贯通水平。同时贯彻“在景区中建绿道,在绿道中建景区”思路,建设和提升质量高、配套完善、功能明确、接驳方便、使用率高的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