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重回土地 再造“鱼米之乡”——来自渤海湾畔的乡村振兴探索

日期:04-03
滨海新区鱼米之乡农民

原标题:农民重回土地再造“鱼米之乡”——来自渤海湾畔的乡村振兴探索

新华社天津4月3日电题:农民重回土地再造“鱼米之乡”——来自渤海湾畔的乡村振兴探索

新华社记者毛振华

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站在农田旁的王长利老人举目远望,心怀期待,“今年保准又是一个丰收年!”

王长利老人的田地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北塘街宁车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这里一度有大批村民外出打工谋生活,土地闲置无人问。但如今,农民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壮大,不但重现“鱼米之乡”,农民也更愿意回到土地上,种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基础改善显生机

宁车沽位于滨海新区北部。据北塘街办事处副主任张振山介绍,当地共有6万多亩土地及养殖水面,资源总量算得上丰富。

尽管距离繁华的滨海新区城市中心只有十几公里路程,但在过去,宁车沽房屋陈旧,交通不便。年轻人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守着土地过日子,土地撂荒。

“以前都是土路,甭提多难走。”宁车沽西村党支部书记张云钢回忆,一下雨,土路泥泞没法儿走,鱼虾运不出去,村民只能干着急。

今天再看宁车沽,呈现在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进村的主干道大部分完成路面硬化,马路两侧是成片稻田,成熟时节风吹稻花香。养鱼池水面上波光粼粼,点缀其间。

农业生产要向土地要效益,就得从基础投入着手。这几年,北塘街农业生产累计投入近千万元,新修乡村公路,改造危桥,维修闸涵、泵站,农渔业生产面貌为之一新。

西村直接从中收益。张云钢说,路面硬化,电网线路架设起来,水力设施维修好,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

去年,王长利老人种下的水稻喜获丰收,他的心里乐开了花,“种苗是街道给的,听说是找专家挑的优质品种。”在宁车沽,像王长利一样种植适合当地优质水稻的农民越来越多。

改革旧貌换新颜

回溯宁车沽过往,北塘街工委书记续光娓娓道来。

他说,宁车沽曾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盛产水稻,人工水产养殖历史悠久。但前些年,农田利用和农业生产未能很好规划设计,宁车沽水稻这一地方标志产品日渐萎缩。

要想重塑“鱼米之乡”,就必须谋划新出路。

北塘街引进适合北方的水稻良种,推广稻田养蟹模式。从2016年开始,北村率先拿出1000亩土地试种新型水稻,当年试种成功,亩产1400斤。河蟹和水稻套养,河蟹亩产60斤,既增产增收,又肥沃了土地。中断20多年的水稻生产在宁车沽逐渐恢复。

2015年前,宁车沽水产养殖有80%农户亏损,根源究竟在哪?请来专家找病根,原来当地水产养殖30多年从未清淤,水生态环境差,鱼虾存活率很低。

对症下药,2.8万亩池塘清淤相继完成,水深达到2米多。“鱼虾成活率大幅提高,我收入增加了一倍。”北塘泽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张为东受益匪浅。

为解决水产养殖品种单一、产量不高的症结,街里每年投资40万元,联合天津市水产集团等部门,用于虾苗引进试养。

“过去品种单一,基本只养南美白对虾,养殖第三年出现品种退化,再加上没有专业指导,基本年年赔。”北塘街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郭同旺说,南苗北养取得成功后,养殖户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创造效益,对科学养殖积极性很高。

返乡憧憬新生活

“农民能从土地里富起来,才是真正富起来。”续光坦言。在宁车沽,这一朴素的愿望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仅北村一个村,集体经济就从2015年300万元发展到2017年的800多万元。宁车沽农民人均年收入在这期间接近翻番。集体有了收入,也有了更大能力投入村基础建设中,持续改善种养殖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原来种地80%亏本,现在实现了80%赚钱的大反转。”张振山兴奋地说。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开始返村,重新回到土地上。原来每年土地承包时,农民没什么积极性,可现在公开招标,承包费从每亩300元涨到了1000多元,承包热情可见一斑。

续光说,农民从土地上看到了效益,也自然更愿意增加投入,因为他们看到的还有在土地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通过这些年持续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上下功夫,宁车沽农民生活条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翻倍,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一个富而美的新乡村轮廓愈加清晰。

教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融合课” 光明日报:网络授课亟待加强监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