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3个基层人大创新案例在全市推广
民生实事由人大代表投票差额选出,通过“阳光预审”力促政府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召开选民代表大会决定街道大小事,探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后监督制度……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印发通知,在全市推广13个基层人大创新案例。上述这些鲜活实践经验,就是我市各区人大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的创新探索。综观这些案例,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支持和保障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行使权力,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
民生实事从“政府拍板”到“代表票决”
民生实事是政府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民生实事如何才能更符合民需,贴近民心?前年以来,福田区启动了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经过两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
每年10月,福田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人大代表进选区听民意活动,直接面对选民群众听取对下一年度民生实事选题的意见建议,经整理后形成选题建议,这是区政府在拟定民生实事候选项目的重要参考。在次年召开的区人民代表大会上将进行民生实事票决,代表通过书面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差额确定民生实事正式项目。
福田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探索在重大民生项目中实现了从“政府拍板”到“代表票决”,从“一厢情愿”到“你情我愿”,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政府“吃力不讨好”的现象,从而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阳光预审”管好政府“钱袋子”
近几年,每年区两会召开前,罗湖区都会组织一场特殊的“考试”。“赶考”的是区里各部门“一把手”,“考官”是区人大组织的人大代表、专家代表和市民代表,“考卷”则是政府每年的“花钱”清单。
这场特殊的“考试”就是罗湖区率先试水的“人大代表参与式阳光预审”。以往,政府的年度预算和部门预算,都是在人大会议期间交人大代表一并表决通过。人大代表们经常吐槽预算编制“看不懂”,很多项目是“拍脑袋决策”。
从2013年开始,罗湖区人大常委会每年以抽签方式选择若干预算部门进行阳光预审。人大代表带着政府部门预算进社区,征求居民的意见,区人大、街道人大工委分别召开民主恳谈会,吸纳人大代表、专家、居民及网民的意见,政府部门根据这些意见修改预算,使之更科学、严谨。随后,接受阳光预审的部门还要就预算半年执行情况和全年执行情况作报告,以确保执行不走样。
市、区两级人大代表肖幼美说,阳光预审不仅培育了基层民主自治意识,也改进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从“向上看”转变为“上下都要看”,增进了政府与群众的沟通与信任。
探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后履职监督
人事任免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如何打破长期以来人大在行使这项职权中“重任命轻监督”的现象?宝安区人大常委会自2017年起率先探索开展干部任后履职监督工作。
任后监督主要监督什么?根据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务情况,贯彻执行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情况,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情况等。去年1月,宝安区副区长、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两院”副院长和副检察长向区人大常委会书面报告履职情况,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进行了评议,形成113项评议意见。同年8月,区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区长和法检“两长”专项工作报告,形成了56项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
宝安区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表示,任后监督有利于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依法履职,勤政为民。
建立代表建议“双满意”评价机制
建议年年提,年年有答复,可是问题仍然存在。这种“重答复,轻落实”的现象如何破解?我市各区人大展开了一系列探索。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承办单位对代表建议答复再完美,如果不落到实处,就是空话!”龙华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17年起,该区就建立了代表建议办理“答复满意率”和“落实满意率”双评价机制。对于落实情况代表评价为“基本满意”或者“不满意”的建议,要跨年持续督办。仅2018年,该区对225件建议展开督办,一年后建议落实率达到96%。
坪山区人大常委会则创新了建议办理评分机制,其中答复评分占40%,办理落实评分占60%,综合成绩代表建议最终评分。“我们就是将‘件件有回音’变成‘件件有落实’,使得代表履职更有成效,更多民生难题得到解决!”该区人大常委会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