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获市长奖的10名中学生有多牛?清华北大是基本目标
新京报快讯(记者 李玉坤)3月23日,第十七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10名中学生获奖。
北京市科协供图
这些获得北京市市长陈吉宁亲自签名颁奖的中学生所在的学校都在东城、西城和海淀区,学校的名字大都“如雷贯耳”,如: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市第五中学、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其中人大附中有两人获奖。
北京市科协供图
除了学校“牛”之外,这些还未走出中学校园的孩子,确实有很多超越他们同龄人的地方。
关于初衷:
多人关注环境污染
来自人大附中高二年级的王煜桐,研究题目是“用废弃轮胎制备硫掺杂碳材料提升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读完这个题目,别说是中学生,就是非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可能也是一头雾水。
之所以选择这个研究方向,是因为王煜桐发现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废旧轮胎的处理成为一个难题。她研究得知,轮胎中的硫化交联结构,使得回收处理十分困难。
在交流中,记者发现,她对于学科前沿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她知道电动汽车所依赖的电池一直没有突破,锂硫电池的能量密度远高于锂电池,但是没有解决多硫化物富集的问题,所以突发奇想,碳化轮胎获得硫掺杂的多孔碳材料,作为电池中的隔膜,提升锂硫电池化学性能。
来自北京四中的潘紫琪也关注到一种污染源——秸秆焚烧。
她的研究课题是废弃秸秆转化高辛烷值汽油实验研究,通俗点讲就是废弃的秸秆转化成直接进入交通行业汽油。“主要是看到之前秸秆焚烧造成了大气污染问题,所以想是否能够资源化利用。”潘紫琪告诉记者。
关于能力:
从小做科研,多人入选后备人才
最终获得市长奖的十名中学生,很多人私下里已经很熟了,因为都是各种科技比赛的常客。
他们中,有几人已经是“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的成员,北京四中的潘紫琪和171中学汪晓娅是其中的代表。潘紫琪还入选了后备人才中的“拔尖人才”。
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计划拔尖培养暨英才储备学生试点工作是为培养具有突出科学潜质的青少年开展的拔尖人才培养活动,首期接到来自全市范围的29所后备人才基地校的131名学生报考,经过科学素养、专业背景、英语测试、专家面试等环节,最终有35名同学入选,在12名各学科优秀导师的带领下开展为期一年的科学探究活动。试点学科为生命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等四个学科。
王煜桐虽然正上高二,却已经有了7年的科研经历。
王煜桐在今年市长奖颁奖现场。受访者供图
五年级的时候,她听说有小朋友被果冻卡住喉咙致死的新闻后,开始尝试制作一种在人体体温下快速溶解的果冻,这个研究让她获得了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她此次获得“市长奖”是因为碳材料,其实,她早在初中就开始关注这种材料,初三的时候,她进行的“用蘑菇碳净化含铬废水的新方法”研究,获得了北京市第3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关于指导:
科研在大学实验室完成
171中学的汪晓娅从孔雀羽毛中发现了颜色的秘密。
“孔雀羽毛那么鲜艳,而且从不掉色,引发了我的好奇。我研究了一下才明白,我们看到的颜色其实分两种,一种是化学颜料本身的颜色,另一种是物理反射形成的颜色,孔雀羽毛就是后一种。”汪晓娅说。
她想,如果用后一种方法打印,是不是就可以永不褪色?
最终,她在国家纳米中心的实验室完成了“胶体光子晶体结构色的调控及彩画打印研究”。并且制成墨水,完全可以替换彩色打印机的墨盒打印。
汪晓娅的实验图像
对于市场推广,她坦陈短期内有难度,主要是因为目前使用的是市售彩色墨水打印机,而胶体光子晶体可能会堵塞打印喷头,如果与打印机公司合作在打印机喷头上进行改进,将会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至于实验材料为何选择二氧化钛?她表示参加化学竞赛时,学习过二氧化钛的折射率高。市场推广可用氧化锌等其他折射率的材料来制备不同结构色的光子晶体墨水。
这种高难度的实验,显然超过中学实验室的能力。人大附中王煜桐和北京四中潘紫琪的实验,也都是在大学实验室完成。
除了获得大学实验室的专业指导,家庭教育也是这些孩子们科研的重要帮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王煜桐、潘紫琪和汪晓娅的父母都有大学理工科老师背景,虽然不是相同的研究方向,但还是可以给她们的研究提供方向性的参考意见。
关于理想:
目标北大清华,或者出国
北京四中的潘紫琪已经高三,被问到做研究是否影响她的成绩的时候。这个性格大方的姑娘坦率地说,“肯定影响啊,让我从年级前十降到了年级八九十,因为写论文的那段时间,经常半夜不能睡觉。好在课题结束后,成绩又追回来了。”
她的高考目标很明确,专业也很明确:北大或者清华,计算机专业或新闻传播专业。
潘紫琪虽然是个理科生,但她表示自己的语文、英语成绩更好。对于为什么想考清华北大,是因为这两所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和新闻传播专业都不错。“因为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我想通过计算机和新闻传播的结合,让更多的人更客观全面地获取信息。”
171中学的汪晓娅也已经高三,她表示,做科研未对她的学业造成很大影响,因为主要的实验在高一暑假基本完成。谈到高考,她只说了一个目标:清华。“因为清华是国内顶尖名校,其化学专业在国际上也首屈一指。”对于自己的成绩,她说还要再努力才有把握一些。
人大附中的王煜桐在国际班,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出国留学的压力也不小。但这个姑娘做科研的心也很坚定,未来肯定会选择理工科专业,美国MIT等名校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
去年的市长奖,北京二中的姜睿曦“手语灵巧手”让很多人眼前一亮,这是一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手语展示的机械手,可以做出相应语句的手语动作。
今年高三的他已经在等国外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将来会在国外学习相关专业,并且寻求合作,继续完善我的手语灵巧手。”姜睿曦说。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编辑 贾文程
校对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