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习近平说的“我将无我”是什么意思?

日期:03-24
庄子佛家猴子们栗子

原标题:[学习新语]习近平说的“我将无我”是什么意思?

3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

今天上午,朋友圈里传来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在意大利出访的习近平,被问了一个问题:“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习近平回答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很快传了开来。很多朋友对“无我”这样的提法感到非常新鲜,因为这是一个极具中国哲学色彩的概念,却出现在这么重要的外交场合,而且还从中国最高领导人口中道出。

如果查古籍,“无我”的概念在道家和佛家的用典中较多。

《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句话:“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意思是世间的种种情态,都是附着于“我”而生,有“我”这个主体在,就有分别,比如你和我的区别,我和他的区别,一有分别,各种情态便产生了,喜怒哀乐、能言善辩。但庄子说,这种对立概念中的“我”只是“假我”,并非“真我”,所以要破除对立。

庄子讲了个很有名的故事,叫“朝三暮四”。他说,有人养猴,告诉猴子们早上三颗栗子,晚上四颗栗子,猴子们都很愤怒。养猴人说,那么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呢?猴子们一听都很开心。庄子说,本质上都是七颗栗子,一喜一怒,莫名其妙。他讽刺的就是当时战国时候各大思想流派的争论,如同争论栗子个数一样,只是蜗牛角上的争论,不能跳出自我的局限,看到更广大的天地。

《庄子·逍遥游》也说过:“至人无己”,“无己”就是“无我”,这是庄子心目中圣人的境界。

这个“无我”的思想被佛家发扬光大了。佛家甚至要将庄子追求的“真我”都要破掉,因为这同样是一个妄想执着。只有彻底“无我”,才能截断生死轮回。

这些都是哲学本体论上的争论。后来清代的王国维在谈到中国诗词的美学境界的时候,用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他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而“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这是从美学的角度去分辨“有我”“无我”,“无我之境”已经是一种自然了。庄子、佛家、王国维都用了“无我”的概念,各自都有生发,但出发点都是处理“物”和“我”的关系。也就是“我”作为一个本体和身边环境、他人,甚至是自我感觉认知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所说的“我将无我”,处理的同样是“物”和“我”的关系。不过,他对“无我”一词的化用,可以说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习近平说的“无我”处理的就是“我”和集体、“我”和他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共产党员,如何认识“我”。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公”和“私”、“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在思考,就是一个“初心”。

《党章》的总纲有规定:“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前一个利益可以说是“公”,而后一种特殊的利益就是“私”,是“我”,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说的就是“大公无私”,也就是“无我”。

习近平也说过:“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则要有更高的道德境界,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可以作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最好的注脚。

文/元新

广西实施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红黑榜”制度 安徽投入近30亿元财政资金助力春耕生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