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赋能新经济·高校助力功能区高峰论坛举行
为高校创新资源赋能产业功能区建设出谋划策
23日,虽然是周末,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毛军发,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清友,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杨晓波,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朱健梅等国内知名高校校长从省内外纷纷赶来,相约温江区。其目的是为了探讨成都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中,如何“引流”分散在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赋能产业功能区建设?
23日,由市科技局、温江区政府联合主办的科技赋能新经济·高校助力功能区高峰论坛在温江区举行。偌大的会场,座无虚席,大咖云集。活动现场,4位院士、近10位国内外高校校长,纷纷围绕高校创新资源赋能产业功能区建设,开展专题研讨、出谋划策。
此外,此次活动设置了高校校长圆桌论坛环节,出席活动的6位国内知名高校负责人就高校成果转化与产业功能区建设展开探讨。而这样的探讨,将有效发挥高校创新资源,着眼成都产业功能区发展需求,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
双一流建设 要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相结合
“在大学的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人才应该面向地方经济的主战场,主动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活动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介绍,川大与成都早有合作,去年上半年,双方决定在医学领域、新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加强合作。按计划,部分项目今年上半年将开工。
“高校建设与地方经济相结合,可以在数字经济、万物互联这两方面加强合作。”在李言荣看来,数字经济是人口红利的体现。“万物互联仍有很大的空间。目前,人人都是终端,但是各行各业互联程度仍有上升空间,如化工等产业、工业的过程都可以互联。”
“川大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川大本科生留在成都就业比例约占一半,研究生、博士留在成都就业的比例达60%多,为成都集聚了大量优秀人才。” 李言荣表示,将与温江区、成都市继续加大合作,推动大学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毛军发
将北斗项目引进成都 打造 “北斗+”、3DGIS产业创新基地
“人工智能是为了探寻智能本质,研发具有一定智能的、可以实现人的部分功能的机器。”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毛军发看来,人类已经迎来万物智能时代。
“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上海交通大学新成立了一系列学科和科研平台,助推产学研融合发展。”他说,同时,上海交通大学以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为总部进行“1+X”发展布局,即以成都为核心,布局德阳新材料研究基地、泸州生物技术研究基地、绵阳军民融合技术研究中心、宜宾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多个专业基地或中心,助推绵阳、德阳、宜宾、泸州等地发展。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海交通大学还在成都布局了系列项目。“落实成都市北斗产业园总体要求,促进‘北斗+’、3DGIS产业聚集发展,上海交大拟与成都相关区县加强合作,将高精度导航位置服务与智能无人系统应用等北斗项目引进成都,打造‘北斗+’、3DGIS产业创新示范基地。” 毛军发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
促进成果转化 实验室共转让120项创新药物等产品
共转让了120项创新药物等产品,最近一年成立18家公司,吸引了30亿元的投资,带动200亿元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功能区发展,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魏于全领衔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团队,无疑是佼佼者。
“我们在成都落地转化了包括抗肿瘤药物、基因治疗技术等科技成果。”在主题分享中,魏于全重点介绍了川大创新药物研发综合大平台与成果转化。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吸引多学科布局的固定研究人员150多位,加上研究所与技术人员等共1000多人,已成为汇聚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地。”他介绍,同时,实验室围绕重大疾病的生物治疗与创新药物等,建立了高度整合的、涵盖从基因发现到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上下游结合的完整研发“技术链”;已建成从基因发现到药物研发、临床试验及药物生产等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平台;已建成5个中试生产平台,包括病毒与非病毒的基因导入系统和表达载体、疫苗、抗体药物、重组蛋白等。(记者 宋妍妍 白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