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响水化工厂爆炸致47人死亡,曾经的“经验”还管用吗?
摘要:一次次处理不当的事故,往往会加重人们的焦虑和担忧,其中当然也不能排除非理性的成分。但理性也好,非理性也好,人们对安全事故的担忧,以及对深层问题的焦虑,只能靠公权力部门坦诚、公开、务实的处理来逐渐打消。
昨天下午,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化工园区内化工企业爆炸。根据目前最新的数据,事故已造成47人死亡、90人重伤。目前事故相关人员均已被公安机关控制。
这不是一起小事故,而较之于事故本身的惨烈给外界带来的冲击,此次事故至少在一年多前就已多次敲响警钟,最终却未能被避免,更让外界震惊。
公开信息显示,发生爆炸的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在安全生产方面可谓劣迹斑斑。在过去3年时间里,天嘉宜化工曾6次受到行政处罚。去年2月,在当时的国家安监总局向江苏省安监局发布的督促整改安全隐患问题的函中,天嘉宜化工还被点名批评,被指出存在13个安全隐患。其中,就包括构成二级重大危险源的苯罐区、甲醇罐区未设置罐根部紧急切断阀等与爆炸可能直接相关的安全隐患。
一家连续3年因违法被处罚,又被中央监管部门直接点名要求整改的化工厂,最终还是酿成爆炸事故,这不仅是涉事企业对安全生产和人命的漠视,也是给地方安全监管和整改不流于形式主义的一次警醒——匪夷所思的是,有媒体查询响水县政府网站发现,本月前半个月,该县负责人通过走访调研、召开会议等方式,先后4次提及有关工业安全生产等问题,要求全面排查整改各类隐患,补齐补牢安全生产短板。
根据公开资料,响水县附近曾发生过多起爆炸事故。2017年造成10人死亡的连云港“12·9”重大爆炸事故就发生邻县灌南县;2007年11月27日,天嘉宜化工所在园区的另一家化工企业也曾发生过类似的爆炸事故。然而,责任追究了,整改要求提出了,当地再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各方对教训的吸取是否到位,整改成效又是如何体现的,让人不得不追问再三。
就在昨天的爆炸发生后,一些关于当地当年阻拦媒体采访的文字被广泛传播,媒体记者的一篇谈所谓“响水经验”的文章也被热传。这对于当地而言,无疑是安全事故所引发的“次生舆情”。
不能怪舆论喜欢翻旧账。高度重视、多次整改都没能换来安全生产,安全的底线被击穿,说到底还是因为心存侥幸,导致整改不力,安全漏洞没有及时填补。而回望当初,职能部门的监管到企业的管理都出现了懈怠和敷衍,甚至还进行莫名的“自夸”,舆论能否接受,答案更显而易见。
旧事重提,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人们对公共安全事件背后深层问题的担忧和焦虑。一次次处理不当的事故,往往会加重人们的焦虑和担忧,其中当然也不能排除非理性的成分。但理性也好,非理性也好,人们对安全事故的担忧,以及对深层问题的焦虑,只能靠公权力部门坦诚、公开、务实的处理来逐渐打消。
这次事故的惨重代价不能白付,面对舆论的追问,面对公众的忧心,相关方面已容不得半点应付和推诿,更不容任何形式的闪转腾挪。随着事件细节的不断披露,公众抛出的各种质疑和提问,都需要认真详实并且彻底的调查和回应。
现在事件的调查结果还未出炉,具体原因尚待披露。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公共安全事件中,那些曾经局部管用的所谓“XX经验”,恰应当被当作“教训”来深刻汲取。
栏目主编:朱珉迕文字编辑:朱珉迕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邵竞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