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事业全在齐圣村”

日期:03-21
熊尚兵齐圣猕猴桃

原标题:“我的事业全在齐圣村”

熊尚兵正在检查猕猴桃长势。通讯员 刘康 摄

■国家拨款有限,熊尚兵又拿出自己的38万元积蓄为村里修路。为了节约资金、保证质量,他奔波在工地上,成了监工、审计和采购员

■几年来,齐圣村红心猕猴桃产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目前,村里种植红心猕猴桃面积1730亩,带动合作社农户年人均增收3326元

■齐圣村通过“规模种植、土地入股、保底分红、返聘务工”增加群众收入,让全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发家致富,你现在落我们后面了,分你几个工程做吧。”这几年,常有朋友找上门来邀约熊尚兵再次合作工程。

面对好意,熊尚兵却总是婉拒:“忙不过来,我的事业全在齐圣村。”

齐圣村,位于重庆市开州区长沙镇。担任村党委书记的熊尚兵,原本是个生意人,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在外闯荡20多年以后,熊尚兵在2003年回到老家。他发现,村子还是那个村子,这么多年没变化,时光似乎在这里静止了。乡亲们希望他留下来,带着大伙儿脱贫致富。

“2004年的齐圣村,几乎是全镇最差的村。路,一条像样的都没有;田,用乡亲们的话说,‘蓑衣盖住是一块、斗笠盖住是一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好多村民还住在危房里。”熊尚兵回忆。

看到乡亲们生活这么艰苦,思前想后,熊尚兵接过了这个担子。

修路让脱贫致富驶入快车道

“七条沟、八道梁,高坡土地不产粮;开门就见山,种田走半天,上学路太远,就医更困难……”熊尚兵告诉记者,这是齐圣村当年的真实写照。外出20年后再回到村里,这一切依旧没有变化。抱着回馈家乡的想法,他放下外面的生意回到村里,在2004年村级换届中,当选为村支书。

2004年的齐圣村,是开州区长沙镇贫困发生率最高、基础条件最差的村。全村3500多人中,有1000多人是贫困人口,9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全村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很多群众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危房中。

要想富,先修路。在熊尚兵看来,村里要发展,必须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可摆在这个贫困村面前始终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没钱。国家拨款有限,熊尚兵一咬牙,拿出了自己的38万元积蓄投入到修路中。

为了节约资金、保证质量,熊尚兵奔波在工地上,成了监工、审计和采购员。很快,村级公路修通了。这条12公里的“丝带”蜿蜒在齐圣村,改变了村民的生活。

“以往到镇上赶场,一早出门,天黑才能回家。”村民谭培贵摇头说,要是遇见下雨天,泥泞的乡村小路根本无法下脚。那时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是他们与外界相连的唯一渠道,所有生产生活物资都靠人背马驮。修通公路是这个村里几代人的梦想。

对村民来说,通路的最大好处就是农产品好卖了,水果商贩愿意上门收购了。

特色种植业成乡村旅游摇篮

交通解决后,如何让村里人富起来?熊尚兵又开始四处考察增收项目。

齐圣村以山地为主,海拔200米至1000多米,呈立体分布结构。村里传统产业是柑橘,但由于没统一管理,经济效益不理想。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齐圣村土地闲置严重。

怎样把村里闲置的土地变废为宝?熊尚兵多方考察后决定,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

原本就贫困的村民,要拿出所有积蓄发展特色种植,让许多人打起了退堂鼓。为了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和信心,熊尚兵首先从自家做起。发展红心猕猴桃差资金,他又拿出在外经商的积蓄,购买苗木、流转土地,随后又引入农业公司,提供技术和种苗支持。

渐渐步入正轨的红心猕猴桃产业打消了村民的顾虑,原本还在观望的人,陆续相信了熊尚兵。为了将风险最小化,熊尚兵决定带领村民抱团发展,成立了猕猴桃种植合作社。

几年来,齐圣村红心猕猴桃产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做越强。目前,村里种植红心猕猴桃面积1730亩,带动合作社农户年人均增收3326元。村里发展有奔头,外出打工的三四百人又都回到了村里。

如今,越做越有信心的齐圣村,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条件,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94人。全村还发展优质柑橘2300亩、优质蓝莓100亩、菊花500亩、杂水果500亩四大生态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修建齐圣庄园、打造3个乡村旅游接待中心。2018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多万元。全村硬化公路35公里,整治公路22.6公里,油化公路15公里,实现社社通硬化公路。曾经的贫困村如今仅乡村旅游每年收入就超百万元,齐圣村由此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配股到户”不落下一个贫困户

产业发展起来了,怎样让全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分享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熊尚兵与大家商量后决定,按照“让农民土地变资产、让财政资金变股金、让贫困人口变股东”的思路,采取“参股入社、配股到户、按股分红、脱贫转股”的方式,通过“规模种植、土地入股、保底分红、返聘务工”等增加群众收入。

60多岁的谭培友,大半辈子都在种庄稼,年毛收入最多时不过万元。作为村里的贫困户,谭培友是第一批参股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之一。如今,谭培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加上和老伴一起的打工收入,他家去年年总收入近6万元。

入股村民每家都成了老板,赚了钱。如今,越来越多的“谭培友们”尝到了甜头。目前,齐圣村全村贫困户62户245人都在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和柑橘专业合作社有股份。

农户变股东,这一创新的扶贫模式可将贫困户从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按照持有股份获得稳定的股份收益。熊尚兵告诉记者,通过与农村电商和实体经销商对接的方式,合作社去年卖出了10万斤猕猴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整个合作社收益200余万元,贫困户户均分红7000多元。

熊尚兵说,通过多元化、立体式产业发展,如今的齐圣村已成为了“产业工厂”,各个合作社成为“生产车间”,群众成为“产业工人”和“产业主人”,既在助推产业发展中获得工资报酬,又在产业入股中分享产业红利,村民共享产业成果。2018年,全村产业户均分红达5000元以上,预计2019年产业户均分红可达8000元左右。

全年共安排立法项目40项 多些暗访才能少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