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信建投再迎“同行”密集降级:看空报告常态化衔枚疾进
本报记者李维北京报道
A股市场的看空报告正在进一步常态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继华泰证券对中信建投(601066.SH)出具看空报告以及中信建投披露年报后,包括天风证券、中银国际、华金证券在内的三家券商也将中信建投的评级进行了下调。
记者发现,多数机构看空中信建投的主要原因仍然是该公司前期出现了较大涨幅,而当前公司盈利难以支撑这一估值。在业内人士看来,头部券商虽然业务各有擅长,但整体估值差距相对较小,因此中信建投的估值向其他券商回归或成为一种可能。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A股市场的高估值股票并不止于金融领域,未来对其他高估值板块或公司的看空报告亦有可能出现,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市场机制起效,起到平抑市场过度波动的效果;但也有卖方人士坦言,看空报告容易影响分析师与标的公司及背后买方机构的长期关系,因此看空报告的常态化出现仍然存有一定难度。
涨幅过高是主因
华泰证券的看空报告并非中信建投股价承受的最后一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继华泰证券对中信建投股价发布看空报告后,华金证券、中银国际和天风证券3月19日至20日相继发布报告调低对中信建投的评级。
其中天风证券将此前的“增持”降低为“持有”;中银国际将其评级定义为“中性”,而华金证券则将此前的“买入”评级一次性修正为“卖出-B”。
记者发现,部分降级券商的前后评级变化的时间间隔较短,且幅度较大。2月13日,华金证券给予中信建投“买入”评级,仅仅一个多月后就转为“卖出”。
市场的单边突涨或许是评级逆转的直接原因。交易数据显示,在2月13日至3月20日期间的26个交易日内,中信建投累计上涨达113.65%。
事实上,上述多家券商调降中信建投评级的原因仍然多与当前其过高的估值有关。
例如华金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崔晓雁指出,“2月中旬以来,公司股价快速上涨超110%,涨幅大幅超越其他上市券商。此外,互联互通、同股同权情况下公司A股价格已是H股的425%。”
崔晓雁认为,中信建投的ROE(净资产收益率)并不突出,特别在130亿元增发完成后,10%左右的可持续ROE仅能支持2倍至2.5倍市净率的估值,而目前中信建投的市净率已大幅超过可比公司。
中银国际也表示,虽然中信建投投行业务优势显著,充分受益于资本市场改革,但前期涨幅过大,下调至中性评级。
中信建投当前的股价估值的确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交易信息显示,截至3月20日动态市盈率超过64倍,市净率达4.71倍;而同期中证证券公司指数(399975.SZ)显示的行业加权平均市盈率仅为34.9倍,市净率则为1.85倍。
仅与同期行业平均水平比较,中信建投的市盈率、市净率两项指标分别超过前者77.65%和154.59%。
卖方降级的常态化
与上述多家券商的降级报告不同,一些首次覆盖中信建投的券商表态则更加温和。
例如光大证券非银分析赵湘怀就指出,结合行业估值,考虑到次新股通常享有溢价,给予中信建投市净率3.5倍,对应目标价23.50元的估值,然而这一估值仍然较3月20日当天收盘价低10%。
山西证券分析师刘丽虽然也指出中信建投前期涨幅过高,但首次覆盖仍然维持了“中性”的评级。
由于科创板即将设立,且中信建投刚刚披露的年报显示投行收入已在其总收入中占最大比例,因此不少卖方机构仍然看好中信建投科创板设立背景下基本面的成长价值。
刘丽指出:“2019年资本市场改革多线推进,科创板已经正式启动,公司在投行业务的优势将更加突出。”
3月20日,北京一家券商非银分析师也指出,“建投的优势就是投行业务,而围绕科创板设立的一系列投行业务将为建投带来新的业绩想象空间。”
中信建投董事长王长青也在2018年年报中提到,2019年将“把握‘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等政策机遇,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因为股价对基本面是有偏离的,所以分析师对股价和基本面的判断可以并不完全一致,这也是看空报告、降级报告的基础。”3月20日,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券商研究所人士坦言,“这类报告也将对A股中的一些超涨现象带来平抑效果,以促进一些涨幅过大股票的价值回归,这些现象也说明A股的看空报告机制正在常态化。”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A股高估值股票仍然较多,但卖方仍然集中在中信建投、中国人保等金融股领域唱空、降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A股当中行业和个股高市盈率、市净率现象数不胜数,如果只对中信建投这些股票降级,促进看空研报的常态化还是力度不足的。”3月20日,上海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真正影响市场情绪的是一些泡沫高企的科技股,如果针对这些领域的看空报告出现更加具有象征意义。”
上述研究所人士则坦言,扩大唱空股票范围容易影响标的公司和背后买方机构的日常关系维护,因此对于不少券商来说仍有难度。
“券商研究所的收入机制还是靠买方分仓实现的,还有一些核心上市公司的调研关系诉求,所以券商也不太好完全第三方的唱黑脸。”上述研究所人士坦言,“这里面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投资银行的体量也不够强大,往往很多业务都需要依赖于甲方,所以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具有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