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根辣条怎么就成了“硬骨头”?
今年央视“3·15”晚会上,河南、湖南两地多家辣条生产厂家的卫生乱象遭到曝光,肮脏不堪的厂房和产品,惨不忍睹。
不过,与其他被点名曝光的食品不同,网友反应颇为调侃:“赶紧吃包辣条压压惊”——仿佛不脏到这种地步,都不好意思叫辣条了。
辣条的名声似乎一向如此。2015年至2017年5月中旬,国家及各地方食药监局的抽检数据共计通报了180起问题辣条,共195批次,涉及131家生产商,生产地涉及河南、湖南、安徽、新疆等15个地区。
其实早在4年前,央视“3·15”前夕,记者就想尽办法对辣条加工厂做了暗访,结果并不比现在坏多少,或者说,今年暗访的结果并不比往年好多少。
自1998年,湖南平江人发明辣条以来,辣条就是这样神奇的存在,一边代言童年的味道,一边代言黑作坊的劣质。武汉轻工大学李庆龙教授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任何食品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合法合规生产,这样对人民的健康才有保障。在我接触辣条行业6年多来,我觉得辣条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不按标准生产的小作坊,这些小作坊门槛低,粗制滥造,不按照规矩来,滥用添加剂,所以对辣条行业要加强监管。”这话实在。
多年来,很多城市对校园周边辣条售卖都有严管整治的措施。就在今年“3·15”晚会的第二天,甘肃省市场监管局紧急发文,全省所有校园及周边200米范围内禁止销售辣条。态度雷霆万钧,方式却有点令人费解:辣条生产有问题,严管只是保护学生健康?
小小辣条,在20年的时间内成为一根管理的“硬骨头”。
有人说,是因为标准的问题。2018年,国家卫健委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调味面制品》等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但至今,这项辣条国标仍未落地。标准是一方面,但食品生产的基本规范,应该有基本标准,至少,用“校园200米内禁售”的气力去管基本生产规范,想必是管得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