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过期”被退学,别指望在大学里“躲清闲”

日期:03-18
清退研究生退学

原标题:研究生“过期”被退学,别指望在大学里“躲清闲”

▲资料图。

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才刚过去不久,一些人已经开始担心“毕业问题”了。近日,一些高校对部分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引发关注。

据媒体报道,广州大学决定对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博士7年、硕士5年)内未完成学业的72名研究生作退学处理。

西南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也发布了类似通知,退学对象也多为“超期未毕业”的研究生。

这被舆论解读为我国大学要“严进严出”、注重研究生质量,但其实这种操作并不新鲜。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曾要求307名未能按期完成学业的研究生退学,当时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过去10年来,我国很多研究生培养机构,都采取过清退超期研究生、博士生的做法来控制研究生教育质量。

这一做法无疑让在读研究生有了更大的求学压力,至少学生不能在考上研究生后,就做“挂名学生”混日子。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表示,我国可能有65%的博士无法按期毕业。

我国的博士学制基本还实行三年制,从现实情况看,三年内顺利毕业的确实不多,超过三年的就都是无法按期毕业。

我国用求学期限作为主要标准清退超期研究生,与传统的学制观念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对研究生、博士生的生均经费拨款,是按学制进行的;后勤服务也由大学提供,如果有大量学生延期很长时间毕业,大学的服务压力会很大。

但也应该看到,从“终端”着手清退超期研究生是最后、最无奈的解决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都未免遗憾。这也意味着学生和高校双方时间、精力、经费成本上的沉没。

因而,要全面提高研究生质量,还应该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全方位全流程管理,重视过程管理和过程评价。

比如超过学校规定期限不注册的学生,很可能本来就不想读了。另外,对个别超期研究生,学校和导师也有部分责任,如果平时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评价,也就不必等到进行集中的清退了。

在发达国家,博士教育并不强调“按期毕业”,而是实行弹性学制,用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获得博士学位是十分正常的。而且,毕业时间,也和选择的博士学位论文难度有关。但这种“超期”,应该有其研究成果、过程评价作支撑,而不仅仅是“混日子”。

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及培养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培养单科学合理设置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

教育部提出的“全方位全流程管理”,切中了研究生培养的要害,也对高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导师制,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把更多时间、精力用于指导、培养学生上。

如今,一些研究生有的因导师太忙而被“放养”,一年见不到几次导师;有的则被导师作为“打工仔”,给教师的课题、项目“打杂”“跑腿”,耽误了自己的研究,并引发各种纠纷、矛盾。

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双重使命,两者应相互促进,不可偏颇——培养人才甚至是更核心的使命。健全的导师制,是通过导师和学生的共同学习、研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学生学术水平的提升也将对导师的学术研究带来帮助。

总之,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导师,都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别等到“清退”时,才追悔莫及。

□熊丙奇(学者)

编辑 孟然 校对 王心

驾着“三臂神兽”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重庆秦巴山区城开高速工地见闻 福建福州马尾区区长陈曾勇挂任甘肃定西市副市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