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书单

日期:03-13
食品安全书单书单

原标题:食品安全书单

关于食品安全,我们应当知道些什么呢?我们作为消费者,应该如何关注我们所食用的食品的安全问题?食品安全的根源是什么?食品安全又与一个国家的发展存在什么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食品安全问题到底又在警示我们什么?跟着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份书单。

1

《食品安全》作者:玛丽恩・内斯特尔译者:程池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11月

食品安全是一个有充分理由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食物从土壤里被采摘,经由一系列的生产环节到达了我们的餐桌,这其中的每一道关卡都应承担起维护食品安全的责任,但是,也正是因为程序的众多,责任的分散渐渐成为了责任推卸的防护衣。

1890年,美国制定了《肉类检查法》,这是一项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的法案,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不断影响着美国农业部的行为。该法案直接要求农业部将受过培训的兽医作为政府检察官派驻到各地区的肉类屠宰场和加工厂,同时要求检察官在屠宰和包装前后检查所有牲畜,以确认责任归属问题。

政府出台法案是维护食品安全的一道屏障,而我们,作为消费者,应该如何关注我们所食用的食品的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有哪些方面与我们有关?应该真正关注哪些问题?

《食品安全》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日常生活中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食品安全问题。书中以大量的第一手真实素材和实例,揭示了美国食品安全实际上是漠视食品安全、谋求经济利益的触目惊心的实情,揭露了美国食品企业如何运用政治手段影响政府官员、科学家、食品和营养专业人士,以使他们做出符合公司利益的政策、决定和政府机构如何支持商业利益凌驾于消费者利益之上的内幕。此外,生物恐怖主义又是如何引发了食品安全问题并扩展了食品安全的外延,从而向世人警示:食品安全是政治问题,必须依靠政治手段和途径来解决。

2

《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 作者:[英]比·威尔逊译者:周继岚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年10月

其实,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追根溯源,自古有之。

“如果说人类的历史上真有什么真金白银的时代,少说也得是八百年前的事儿,坑蒙拐骗的历史恐怕要比实实在在的日子长得多。食品行业制假售假的行为自古有之,这一现象更是与科技、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作用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痛并快乐着’的人类世界。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从很多方面来说,食品制假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近代史。”

《美味欺诈》的作者威尔逊毫不留情地指出,早在1820年,就有一本名叫《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的小册子,身为化学家的作者在小册子里揭露了种种食品掺假的事实。比如,用黑刺李的叶子冒充茶叶,用白黏土制成含片,在胡椒中掺入灰尘垃圾,泡菜用铜染绿,糖果用铅上色等等。这么一看是不是很熟悉?只不过300年后的我们,面临的食物问题更加“高端”了而已。

正如在《食品安全》这部书里最后所提到的食品安全是政治问题,必须依靠政治手段和途径来解决。实际上,食物掺假、伪劣填充物、工业色素、违禁替代品、有毒添加剂,所有的东西换汤不换药,本质都是人类贪婪的代名词。“贪婪是一切欺诈的源头,而贪欲是人类历史上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当食物的欺诈逐渐侵蚀整个社会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政府的公信力也必然受到损害,进一步打击公众的信心。这个时候,为了避免更大的混乱与灾难,我们还是应该回头审视一下,贪婪的底线在哪里,既然乌托邦的纯净美好并不存在,那么,在贪婪的如影随形下,我们到底又能走多远?

3

《屠场》作者:[美]厄普顿•辛克莱译者:郭涛版本: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当我们每日的吃食都工业化之后,我们与自然的距离就越来越远。并不是说人工干预明显的食物比天然食品更不健康,而是人工干预在工厂流水线上可以更加隐蔽、因此更容易失控。国家发展的一个困境就是:为了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难免牺牲公民生活质量。比如雾霾问题,又比如食品安全问题。19世纪伦敦也被工业的雾霾笼罩,20世纪的美国也曾受食品卫生的困扰。

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在1904年芝加哥屠宰场发生罢工期间,为罢工工人写了篇文章,表示对工人的同情,广受工人欢迎。之后,有杂志赞助他到屠宰场考察一段时间,辛克莱在那里住了七个星期,将所见所闻的触目惊心景象写成《屠场》,将肉类加工业令人作呕的生产环境和加工过程曝光,“击中了公众的胃”,直接引发了美国公众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关切,甚至吓得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把早餐的火腿都扔了。这本书推动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成立,为此食品安全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

“那些已经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上任何用场的臭肉,连同地面铲起的渣滓一起,用来制成罐头,或者剁碎制成香肠。已经生霉发白没人买又运回来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处理之后,又作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香肠是最可怕的,肉仓里的肉就丢在地下,和垃圾、锯末混在一起,工人在上面践踏,吐痰、留下成亿的结核细菌。仓库里污水横流,老鼠乱跑,毒死的老鼠连同作为毒饵的面包和肉一起铲进一个大漏斗绞肉机去做香肠……”那些参与到肉类生产的劳工,怀着寻找美好生活的“美国梦”,却讽刺地成为流水线上物化的程序,对肮脏丑陋麻木不仁,因为他们连生死都失去了掌控:在油槽间干活的工人一旦掉进那些敞口的油桶,“往往多日不被察觉,直到他们的残骸最后被制成‘德拉姆公司纯净牛脂’行销世间。”

这些让人脊背发凉的情形活生生戳破了生活的谎言,幻灭了由食物构建出来的美好。人们不会容忍每日不离的饮食成为恐怖的象征,就需要完善监管的体系。监管的体系不是仅仅保护了食物的安全性与健康,更是保护了人们对每日生活的掌控感:如果自己都不能控制每天吃的东西,不知它安全与否,那是多么绝望的事情啊。

4

《掷出窗外: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深度观察》作者:吴恒版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14年7月

食品安全绝不是单一环节的问题,那些认为抵制了明显存在卫生安全隐患的食物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想法是另一种形式的掩耳盗铃。现代的食品行业,全球化和工业化已甚,自由市场鼓励参与者逐利的本质,是食品安全问题最首要的动力。全球化带动生产者集中生产大批量单一作物,零售者要食品生产商让利,而食品生产商压榨农民,农民无法转嫁价格压力,只有采取降低质量的方式来弥补亏损,最终导致消费者取得的食品质量很低。比如在食物里添加催熟剂和抗生素、不合时宜的食品远距离运输、以次充好的行为,都持续制造着食品恐慌。制造食物本身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而制造有问题的食物也是如此。

“我自以为身为大学生,只要身处校园,饮食上洁身自好,不吃路边摊、烧烤、麻辣烫,那么有毒食品即使存在,也与我无关。自以为大学如同象牙塔一般,把社会的一切恶都隔离在外。但那一刻,这种天真的想法顿时灰飞烟灭,我们被伤害的容易程度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要容易得多,可谓防不甚防。”被诸多食品安全事件震惊的年轻人,决定对抗由食物所构造的不确定性,大声疾呼,“让身后的人绕过这火坑,并让他们知道路上的火坑有多少、隔他们有多近。”于是他以过人的勇气和使命感,开展了对中国食品安全的调查,打响舌尖保卫战。

调查报告取名《掷出窗外》,既来自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看完《屠场》吃惊地将早餐的火腿掷出窗外的轶事,又来自于历史上另两次“掷出窗外事件”:两次事件发生在布拉格,是波希米亚人对罗马教廷及神圣罗马帝国的反抗,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胡斯战争与三十年战争,影响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轨迹。在作者看来,食品安全的“掷出窗外事件”一点也不比前两回次要,毕竟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攸关生死。

作者提出了“易粪相食”的概念,表明问题食品生产者即使精明到拒绝吃自己生产的东西,也难以保证不会吃到别的生产者制造的问题食品。“每种食品的生产者都清楚自己制作的食品是垃圾,因此绝对不吃。但问题在于,你可以不吃自家的馒头,但你总要吃别人家包子,打别人家酱油,喝别人家奶粉。”因此食品安全牵涉的不是某个环节、某种食品、某个生产者,而是一整个生产体系与食品行业;“易粪相食”也是警示行业里的人,如果没有自律的社会责任感,即使作为生产者也难以保证对食物、对生活的掌控。

作者:沈蜜、吴学锐

编辑:西西、沈河西

张汝财代表:查办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维护了法治权威 湖北荆门:农村派出所管交通 补齐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