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司马红委员:建设应用研究机构,提高科研转化率
新京报快讯(记者 沙雪良)科技专利转化率低是中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阻碍,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建议,重视兼具应用研究与转化服务的新型创新主体建设,解决实验室技术向工业化技术转化中的“产业陷阱”。
“大量积压的技术成果随时间逐渐失去价值,不仅造成了浪费,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整个国家科研体系的运作效率。”司马红说,教育部《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数据显示,全国各类科研机构全年专利授权数共229458项,合同形式转让数仅为4803件,中国科研机构科技专利转化率仅为2%,技术转化效率低是影响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阻碍。
司马红介绍,技术到产品是需要一级一级培育的,国际上通常把技术的成熟情况(TRL)从低到高分为1级至9级。高校工作多集中在1~3级,企业多在7~9级。一种技术从样品级→产品级→商品级的转化过程不仅是渐进不可跳跃的,更是需要多次转化形态,其中3~6级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好的一环,国外普遍说法是TRL3~6级陷阱,国内称之为“产业陷阱”。
“高校科研成果是在实验室环境下研制出来的,必须经过模试、中试、工业示范等环节,才能从原料筛选、单元设备放大、材料腐蚀、系统优化、产品标准、经济定价等方面确立工业流程,形成经济适用的工业技术。”司马红说,由于高校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资金不足,许多高校没有能力组织进行科技成果的中试试验,严重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成熟度和规范性,即使低价出售企业也往往不敢接纳技术成果的现象,严重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司马红表示,她在调研中发现,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是一个高效的创新型研究机构,研究院精准定位在推进技术TRL 3~6级,将“学术”语言转化为“工程”语言。具体做法包括:构建院士工作站,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建立联合技术研究中心,与石墨烯发明人康斯坦丁团队联合设立中英二维材料国际工程中心,连接行业服务协会——北京碳材料产业促进会、产业发展基金、种子企业孵化器和世界级产业技术交流峰会等。三年累计签订科研成果转化合同7.5亿元(已执行4.5亿),推进成立了17家产业公司,带动社会投资5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了2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司马红提出,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专业化的创新主体通过与高校构建基础理论联合研究体、自身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建立行业服务机构、产业基金等,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创新过程中将能够起到杠杆作用、桥梁作用、填平死亡之谷的作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抢抓机会窗口作用等,是行业技术转化的纽带和发动机。她建议,高度重视兼具应用研究与转化服务的新型创新主体建设,解决实验室技术向工业化技术转化中存在的激励不够、动力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打通学研产融合过程中存在的标准藩篱、文化藩篱和制度藩篱。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编辑 贾文程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