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袁雯委员:建立青少年“网络游戏宵禁”制度,非节假日晚八点至早八点禁止玩网游
摘要:需建立网络游戏宵禁制度,预防和矫正网络游戏可能给未成年人带来的不良影响。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幸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远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关注到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未成年人逐渐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已成严重社会问题。
根据2015年发布的《第七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90.1%,其中,城市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92.9%,农村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80.2%。
袁雯说,现在网络沉迷现象也十分严重,因网络沉迷引发的恶性事件屡见报端。网络游戏成瘾是网络沉迷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经于2018年6月将网络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亦有将网游喻作“精神鸦片”一说。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和智力发育受网络游戏成瘾的干扰甚至阻断,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必然受到冲击。“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难题,也是一项社会治理挑战。”
不仅如此,在袁雯看来,网游以其虚拟性、隐蔽性和交互性构建起虚拟社会,极易造成游戏成瘾的未成年人脱离现实社会。“他们遇到现实问题时,首先想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解决,无视社会习俗和法律规范。”袁雯说,在西方国家,随着青少年恶性事件的频发,人们已经逐渐注意到网络游戏与暴力犯罪的相关性。
2007年,国家启动了网络游戏监管制度建设,发布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随后陆续发布了相关办法、规定。近些年来,国家又部署了网络游戏行业治理的若干措施。“但是,面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规控、不断发展的网络游戏产品形态,提升监管力度并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完整体制机制防范网络游戏沉迷,加强对网络游戏行业的监管,已成当务之急。”
袁雯建议,要做好源头防控,应用多种技术手段落实网络游戏实名制,实施未成年人身份强制识别制度。“网游实名制是实施网络游戏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源头,只有真正落实‘网游实名’,才可能使网游领域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她提出,可要求在身份认证中采用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识别技术。
袁雯说,需建立网络游戏宵禁制度,预防和矫正网络游戏可能给未成年人带来的不良影响。“过去,我国在网吧、娱乐场所,尝试实行‘未成年人宵禁’制度,其后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上述规定作了明确。她建议,规定网络游戏企业在非法定节假日的晚八点至早八点未成年人休息时间段内,设置未成年人游戏登陆禁止程序,禁止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
袁雯说,治理网络成瘾,是全社会要面对的挑战。要构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参与的联动监管机制。政府监管部门要依法监督网游企业落实未成年人权益保障制度,利用信用监管机制曝光违法违规企业,同时给予行业协会、学校、家庭行政指导,营造各方联动的良好互动机制。互联网领域的行业协会要真正认识到游戏行业的特殊性,进一步加强企业自律和行业自律,推动制定细化的行业共识和行业规则。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日常主要活动场所,应培养其正确使用网络技术的态度和习惯,推动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网络文明素养。家长在未成年人成长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应积极参与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活动,通过自律影响、技术防控等多种方法控制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行为。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张骏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