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应转向以民生为导向

日期:03-07
养老民生政府投资

原标题:政府投资应转向以民生为导向

政府投资应转向以民生为导向

3月6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记者会上回答“大城市养老院一床难求,城乡婴幼儿育幼方面的服务还有所短缺”问题时表示,“一老一小”问题是最大的民生,我们每个家庭都面临这样的现实问题。政府将通过“增能力、提质量、优结构”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快解决养老育幼这个领域总量不足、质量不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GDP为政绩考核指标的发展体系中,更重视经济增长的总量规模和速度,因此,经济政策均围绕着促进增长、创造就业和税收。这种发展方式不仅带来经济自身的结构性问题,也在公共投资领域出现短板,难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九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现在,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养老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城市生活成本不断上涨、工作压力日益增加、养育成本过高等问题逐渐抑制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与老龄化率上升同时出现的是生育率降低,幼儿托管、学前教育以及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匮乏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因素之一。

“一老一小”问题显然已经是中国的民生短板,影响了国民福祉。这种短缺是由于长期以来过于注重经济增长,民生领域支出相对过少造成的。对此,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完善养老护理体系,努力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也表示要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等。

需要留意的是,我们应当从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增进民生福祉的角度对待“一老一小”问题,不应该从消费和产业的立场出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利于创造就业与拉动经济增长。这种产业思维源导致很多本来属于公共服务的领域产业化,市场化。但是,现实已经证明,这种民生问题过度产业化的思维,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过度的产业思维是造成民生短缺的重要原因。如果过度关注经济增长,那么,当养老和托幼托育不具有产业规模效应并拉动经济增长的时候,就会忽略对这些领域的投入,由于这些领域又存在准入审批,就会导致政府和市场供给的双重短缺,大幅推高价格,形成更广泛的民生问题。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下,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尤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养老、幼教等供给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祉,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需求。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应当从这个定位出发。

当然,解决供给短缺问题离不开市场,需要放宽社会资本准入门槛,多层次增加服务供给,事实上,审批制是造成供给短缺的原因之一。但是,也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政府应该提供基本的服务,兜住底线,在此基础上,支持非基本养老育幼服务多元化发展,努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在市场化的部分,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优惠措施和政策创新,以降低成本,同时,要强化公益性,避免过度逐利,加强监管。

长期以来,政府在投资领域的投入规模过大,这也是地方政府债务较高的原因,它们在民生领域投入的相对较少。现在,到了转变政府职能的时候了。就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要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政府应该以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规则为主要职责,民生不应该是政府工作的底线,而是核心。政府职能作出这种转变,才能推动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增长。

大学生把母校变成“大富翁”地图 一楼一景高度还原 华为在欧洲设网络安全透明中心 可看到源代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