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空间站真的要来了!年底前就有一次大动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3月4日发布消息:我国空间站飞行任务即将拉开序幕。下半年,空间站核心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和首飞载荷将先后运往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场合练。后续,择机进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按计划,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是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将全面提升我国载人航天综合应用效益水平。
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任务目标。2019年则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之年。
据悉,目前空间站核心舱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正在抓紧研制生产,将于年底前进行发射场合练和首飞任务准备工作;执行空间站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也在按计划抓紧选拔训练;核心舱载荷正在积极开展初样阶段研制,其他各系统都在按工程总体计划安排抓紧各项工作准备。
在开展空间站研制建设任务的同时,载人航天工程全线还在抓紧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等专项预研项目的实施工作,开展载人月球探测方案研究论证,以及相关关键技术攻关,为载人探索开发地月空间奠定基础。
中国空间站“两室一厅”可住6人
中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核心舱、实验舱I和实验舱II,每个舱段规模20吨级,三舱组合体质量约66吨,额定乘员3人,乘员轮换期间短期可达6人。核心舱是空间站的主控舱段,是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的主要场所。
▲天宫空间站想象图
记者从其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了解到,核心舱有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停泊口用于两个实验舱与核心舱组装形成空间站组合体;对接口则用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及其他飞行器访问空间站。另外还有一个出舱口,供航天员出舱活动。
据了解,核心舱配置了物化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以降低损耗物资的补给需求。
此外,我国空间站将配置核心舱机械臂和实验舱机械臂,两套机械臂可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串联组合使用。机械臂具备精确操作和视觉识别能力,既能自主运行,也可由航天员遥控。在空间站组装建造与营运过程中,机械臂主要承担悬停飞行器捕获、辅助航天员舱外活动、舱外货物搬运、舱体状态检查、载荷照料等任务。
新一代载人飞船瞄准国际前沿
面向载人航天未来发展需求,我国正在论证研制新一代载人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曾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研究与国际同步,瞄准了国际前沿技术,以可重复使用、具备多种用途为特征。
新一代载人飞船全长约9米,最大发射重量23吨,采用返回舱与服务舱两舱构型。其中返回舱是航天员座舱,同时也是全船的指令中心,并承担再入大气层返回地球的职责;服务舱具备提供轨道机动动力和轨道飞行能源的功能。
据了解,该飞船在充分继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有技术基础上,在结构、推进、回收、能源、热控、电子、人机交互和可重复使用等方面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具备高可靠、高安全、低成本和宜居的特点。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适应近地轨道飞行、载人月球探测和载人深空探测等多种任务。
虽然尚未立项,我国却早已开始了新一代载人飞船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2016年6月,我国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中,搭载了新一代飞船缩比返回舱,对其气动构型设计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验证。
新一代载人火箭可垂直起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此前发布消息称,我国已启动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预研工作,关键技术已取得阶段性成功。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是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规划,为发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而全新研制。该火箭按照载人飞行的最高安全标准设计,火箭未来可用于载人月球探测,将快速推动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和进出空间能力的重大提升和跨越。在更远的将来还可以和重型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建立月球基地,实现月球可持续开发利用。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一院运载火箭专家胡晓军介绍,新一代载人火箭直径5米、全长约90米、起飞重量约2000吨,可以将25吨有效载荷直接送入奔月轨道,或者将70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同时其采用多台发动机并联布局,可以实现垂直起降重复使用。
据悉,一院研制团队已攻克该火箭的泵后摆发动机、高压补燃发动机低压起动、固体发动机推力调节等多项关键技术,正在开展大直径低温共底贮箱、超低温复合材料气瓶、千吨级轻质箭体结构等原理样机的研制生产,预计2019年完成关键技术攻关。
此外,该火箭已完成新型泵后摆高压补燃发动机、固体可调推力姿控发动机、新型无毒姿控发动机的点火试车。后续一院将根据载人航天高可靠高安全的技术要求,先后开展逃逸飞行验证、芯一级飞行演示验证、两级状态飞行演示验证、全箭飞行验证等工作。
网友们纷纷为中国航天点赞:
责任编辑:吴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