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些“大礼包”昭示,减税降费可能已成“战略行动”
▲3 月5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举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作了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派送“大礼包”自然是一大主题。
而今年,这个“大礼包”,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是“减税降费”。
这个词不新鲜,实事求是地讲,政府工作报告也提了很多年。但这两年有些不一样:过去的一年是实实在在的大规模“减税降费”,这次报告也显示,政府对未来一年的减税降费规划“依然是大规模”。
更关键的是,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述中,我觉得,减税降费在政府行为中,可能已经具有战略地位,而不再仅仅处于策略和战术层面。
所谓策略与战术,对应短期与及时的调整,而战略,则意味着长期与稳定的安排。
在以扩需求为目标的减税降费背景条件下,我们以前走的往往是税费政策调整的路子,通过暂时性的、临时性的税费政策调整来实现减税降费的目标;而如今,在结构性“降成本”的考量之下,就会发现,它改变的是资源的配置逻辑,通过结构性减税降费,调整资源配置格局,从而彻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减税降费属于“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减税降费、补短板调结构。下调增值税税率,扩大享受税收优惠小微企业范围,出台鼓励研发创新等税收政策。(2018)全年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元。(“——+内容”指引用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下同。)
对市场主体和普罗大众来讲,这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于企业而言,减税降费意味着成本降低,可创造性资本提高,间接带来就业;
于个人而言,减税降费意味着收入增加,可支配性收入提升,直接拉动消费。
——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
普惠性减税意味着所有市场主体、所有行业都能感受到政策礼包的暖意。
结构性减税意味着不是一刀切,是有侧重对市场主体和行业进行减税。此处的市场主体主要是小微企业,此处的行业主要是制造业。
而它们都是市场经济发展最基础性的组成部分——地球人都知道小微企业其貌不扬,但却是提供就业机会的超级大户。
▲资料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二、减税降费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入推进简政减税降费。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国推开,企业开办时间大幅压缩,工业生产许可证种类压减三分之一以上。“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实施。清理规范各类涉企收费,推动降低用电、用网和物流等成本。
这其实是说,减税降费必然带来某些行政许可事项的取消,不管是税种还是费种,都与行政许可事项相关,在规模性减税降费中自然会有触及。
在某种意义上讲,只要简政,就会带来减税降费。因为政府许可、审批事项减少,必然会带来取消某些税种或费种的逻辑效果。
——以改革推动降低涉企收费。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清理电价附加收费,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再降低10%。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推动降低过路过桥费用,治理对客货运车辆不合理审批和乱收费、乱罚款。取消或降低一批铁路、港口收费。
减税降费直击当前市场主体的痛点和难点,是既公平又有效率的政策。再加上取消乱收费、乱罚款,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加也就顺利成章。
前一段时间,很多人在关心个人社保缴费之时对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有所忽略,造成了企业用工负担加重,间接导致就业机会减少。现在的政策,可以让损失掉的某些就业机会“重出江湖”。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三、减税降费属于“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下调部分商品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9.8%降至7.5%。新设一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大幅压缩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金融、汽车等行业开放,一批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新设外资企业增长近70% 。
商品关税降低的延伸结果就是价格降低,普通民众亦可获益。压缩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意味着开放力度增加,使得我国在国际竞争上具有更强优势。
不夸张地讲,在经济全球化非常深入的当今世界,减税降费具有全球竞争性,对吸引外来投资和留住内部投资都有重大作用。
减税降费不仅具有放水养鱼的效果,还具有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效果。中国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相较于发达国家,我们依然具有减税降费的空间,打开之后定能吸引到更多外来投资,也会让更多内资企业安之泰然。
一句话总结:减税降费,在地位上不再是战术性的,而是战略性的;在空间上不再只着眼于国内背景,还有国际背景;在理念上既有放水养鱼,也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大期待。
□任孟山(北京学者)
编辑 王言虎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