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会观察: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加减法"
加减法
政府工作报告字里行间的“加法”也好,“减法”也好,最终都是为了做“加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针对国计民生热点难点的“加减法”新政在报告中亮相,赢得代表委员们一轮轮热烈的掌声。
在今年目标和重点工作中,有不少“减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低15%,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低20%以上……这些“减”法,减轻的是企业和群众的负担,减轻的是环境污染。在这些减法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持续增强。
“减法”不少,“加法”也很多: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推动消费稳定增长……这些“加法”,加的是保障力度,加的是发展效率,加的是技术能力。在这些“加法”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健康性、稳定性必将增加,人民群众也将从中获益。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一项特别的“加法”——法治元素更加凸显。纵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依法”“执法”等关键词频频出现:加强生态环保督察执法;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惩处腐败分子;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这些法治元素,凸显政府依法履职的信心和决心,也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政府工作报告字里行间的“加法”也好,“减法”也好,最终都是为了做“加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