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人大代表、央行武汉分行行长王玉玲: 建议成立区域政策性专营 民营小微银行
本报记者张奇北京报道
导读
王玉玲建议:成立由地方政府独资或控股的区域政策性专营民营小微企业银行,银行资本金可以来源于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的各类政府投资产业基金或者设立政府性担保机构所需资金。
2019年全国两会已经拉开帷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王玉玲带来了关于成立区域政策性专营民营小微银行的建议。
分析现有金融体系在支持民营小微企业上的关键性障碍,并借鉴国外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的核心思想后,王玉玲建议,建立以“专营化、专项化和专业化”为核心思路的区域政策性专营民营小微企业银行。
她同时还建议,采取小范围试点,逐步推广的推行方式,协调好与传统金融体系的对接,最终形成“政策管扶持,市场管竞争”的这种泾渭分明而又内部相通的体系格局。
关键性障碍
2018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中小微企业金融报告显示,我国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在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的很多指标上,已经优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但是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呼声仍不绝于耳。王玉玲认为,这表明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在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上,存在一些关键性障碍。
在建议中,王玉玲对于这些关键性障碍进行了系统分析。
首先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属性上,民营小微企业与现有金融体系不对接。现有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多偏重于战术层级,重在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来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以偏重于战术属性的金融体系来谋求偏重于战略属性的民营小微企业发展,就属性而言存在一定不相适应之处。
其次在银企供需属性上,民营小微企业金融需求与现有金融体系不对接。具体有三个维度上存在不对接:一是在金融需求的频次上不对接。民营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特点,这与现有金融体系普遍要求的宏、微观审慎经营要求和银行金融机构运营模式存在差异。二是在金融需求的有效抵押品上存在不对接。三是民营小微企业巨大金融需求和金融体系有限供给存在不对接。
第三在金融风险属性上,民营小微企业与现有金融体系风控要求不对接。当前金融体系的考核标准和风控标准,实际上是以大型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为蓝本的,从而造成民营小微企业在风控上难以符合现有金融体系的各种要求。在具体运行中主要存在两大难题:一是民营小微企业风控信息录入的问题,也就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难以对已贷款民营小微企业的风险给予有效的管控,也就是道德风险问题。
建立区域政策性专营民营小微银行
金融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不少国家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无疑具有借鉴意义。王玉玲在建议中借鉴了美国、德国、韩国三个国家的经验。
其中,美国专项化的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模式是以社区为基础的专项化服务。
其社区银行经营思路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与潜在客户建立联系来克服信息障碍。美国的社区银行主要依据与社区成员长期交往所获取的“软”信息来发放贷款,如人品、可信度评价、企业收支记录等。
二是坚持服务中小企业的定位,服务特定区域,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美国的社区银行一般不设立分支机构,大多数情况下更不会跨区域经营,即便设立分支机构最多也不会超过10个。
在分析了关键性障碍并借鉴国际经验之后,王玉玲认为,极有必要建立以“专营化、专项化和专业化”为核心思路的区域政策性专营民营小微企业银行。
具体就是,建立区域政策性专营银行,强调服务的区域性,扶持的政策性以及服务对象和范畴的专营性,以此构建体系化的服务骨架;建立专项化的服务企业筛选机制、优胜劣汰机制、扶持退出机制、反哺机制、风控机制以及多层次的民营小微企业金融信息体系,以此为体系的经脉;运用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如多种形式的类夹层金融工具(Quasi-MezzanineFinance),以此为体系的血液。
具体建议而言,第一,建立区域政策性专营民营小微企业银行。成立由地方政府独资或控股的区域政策性专营民营小微企业银行,银行资本金可以来源于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的各类政府投资产业基金或者设立政府性担保机构所需资金。
第二,建立专营政策性民营小微企业银行的体系化运作机制。一是建立审批筛选和优胜劣汰机制,二是制定合理的政策性融资支持退出机制,三是建立信贷资金的反哺机制,四是建立多元化的风控机制。
第三,运用多元化的民营小微企业金融工具,重点考虑类夹层融资模式。
第四,建立与传统金融体系的对接。
第五,采取小范围试点,逐步推广的渐进施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