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沪指重返3000点 多空力量角逐上演
本报记者李维北京报道
A股重返3000点
3月4日,A股上演狂欢场面,沪指时隔9个月重新站上3000点。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盘中涨幅最高分别达到3.23%、4.36%和5.3%。截至收盘,上证综指上涨1.12%收报3027.58点,创业板指涨逾3.3%,两市成交额再破万亿大关。
A股暖意十足,也引得机构投资者、外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投资热情被点燃。目前,公募和私募的整体仓位都已升至高位,其中私募仓位升至过去一年最高水平;随着A股短期内出现较大幅度反弹,此前加仓A股的海外主动型基金开始积极调仓;中小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与杠杆交易亦助推A股市场快速上涨,甚至有券商营业部保证金月增40倍。业内人士分析,本轮行情在基本面上的主要支撑力量是全球市场风险偏好升温及社融大涨,年初的市场上涨或许仅仅是个开始。(包芳鸣)
导读
“股指经过大幅修复后能否向纵深方向演进,彻底形成牛市格局,则需要许多基本面的因素逐一落地,市场将到了见真章的时候。”
自沪指去年6月19日跌破3000点整数关口以来,市场对此次反弹的期待已经足足酝酿了8个多月。
3月4日,沪指跳空高开直接突破3000点整数关口,一路震荡上行后于午盘触及当日高点3090.80点,虽然后来遭遇缩量调整,但收盘时指数收于3027.58点,仍站稳3000点上方。
在业内人士看来,A股市场预期的增量资金以及科创板设立提高风险偏好等因素,正在持续推动市场向好;但部分机构则认为,沪指站上3000点后反弹趋势能否持续,仍然需要等待3月份基本面的确立验证。
不过,机构投资者在A股市场放量上行中的分歧也在加剧。一方面部分机构正在持续加仓并调高目标股票的估值;另一方面也有前期进场且获利不菲私募机构选择了逢机退出。
攻克3000点关口
仅仅两个月里的37个交易日里,沪指从不到2500点快速反弹重新站上3000点。
伴随指数的走高,A股市场的成交规模似乎也并未有收缩之势。3月4日,沪深两市A股合计成交额达1.04万亿,创下了年初以来此轮反弹的第二大单日成交额。
“如果是缩量上涨后回调,意味着上涨势能不足,但放量上涨,说明仍然有更多增量资金在接力这一轮上涨。”北京一家大型券商策略分析师表示。
当日华泰证券表示,科创板配套规则推出、美债利率下行等因素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风险偏好。
“从决策层的表态,到今年以来QFII额度扩容、资本市场减税降费征求意见、科创板细则等政策的高效落地,都利好资本市场。”华泰证券表示,“资本市场改革将全方位助力科创,是今年A股市场大势和配置需要重视的主线之一。”
国际资金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一些业内人士就认为,A股纳入MSCI指数权重的提高将成为A股当下最为确定性的增量资金。
据国金证券测算,年内MSCI带来的增量资金约为4550亿元人民币,为2018年的3.84倍,而一些主动类资金或更早布局抢筹。
“按照A股纳入比例提升方案,按人民币计,5月A股大盘股纳入比例提升至10%,同时纳入创业板大盘股,增量资金约1281亿元;8月大盘股纳入比例提升至15%,增量资金约1199亿元;11月大盘股纳入比例提升至20%,同时纳入中盘股,增量资金约2070亿元。”国金证券表示,“三步完成带来的增量资金合计为4550亿元;其中被动资金约占20%,为910亿元,主动资金约3640亿元。”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此轮反弹能否得到持续,仍然需要等待基本面进一步落地后方能得到验证。
“股指经过大幅修复后能否向纵深方向演进,彻底形成牛市格局,则需要许多基本面的因素逐一落地,市场将到了见真章的时候。”联讯证券策略团队表示。
华泰证券也提示,3月下旬至4月份A股市场面对的不确定性或将增加,如年报和一季报密集披露、美联储议息会议、开工数据公布等均有可能对市场预期带来影响。
也有卖方机构认为,市场表现通常要领先市场预期,若A股市场反弹仍在3月份持续,则意味着上市公司基本面大概率向乐观方向发展。
“价格的敏感度往往领先于市场公开信披,所以3月份行情可能会走在年报集中公布之前。”北京一家上市券商策略人士表示,“3月份行情上行极有可能意味很多公司的基本面已经见底,反之如果年报及一季报反映的基本面并不好,那么先期行情可能就会下行。”
机构博弈多空
站上3000点后,一些机构投资者仍在用逢机建仓来表达对市场的乐观。
“目前市场已经进入板块轮动的普涨阶段,加之快速上涨往往存在惯性,我们认为大盘到达3000点后还有持续向上空间。”上海一家私募机构投资经理表示。
“之前也在等待回调,但这一轮上涨速度太强势了,连续突破了我们关注的好几个压力位置,目前我们正在寻找逢低建仓的机会。”陕西一家私募机构人士也表示,“和之前不断上涨的券商股相比,我们更看好一些科技股的估值机会,一方面科技股的估值目前仅接近此前市场历史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科创板的设立有助于提高资金的风险偏好。”
面对不少机构的“翻多”,亦有部分布局较早的机构资金选择了临时撤退。
“已经由多转空了,不过这也只是现阶段的考虑,打算先撤出来看看。因为觉得市场也没那么多钱去让指数创新高,加上我们这波底抄的价格合适,也就不在乎现在的涨幅。”上海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如果后期趋势进一步确立,我们可能会考虑把握其中的结构性机会。”
这些私募机构并非是当下控制风险的少数派,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不少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也在近来的上涨过程中选择悄然减持。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月1日至3月4日期间共有524家上市公司发出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公告,其中增持合计涉及参考市值达61.09亿元,而减持合计参考市值则高达168.36亿元,这意味着上述时间内来自重要股东的净减持金额已达107.27亿元。
不过这一现象也并未影响部分机构的乐观判断。
“重要股东主要来自于背后的产业资本,我们认为这一轮逢高减持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产业资本对流动资金的强烈需求,当公司股价走高后,这些股东拥有通过减持获得更多现金的机会,因此才会出现较高的净减持现象。”北京一家上市券商策略分析师表示,“这些减持背后较少是因为产业资本的财务性估值判断,而更多应当是生产经营需要。”
“近期增量资金势头减弱后,不排除出现缩量回调的可能性,但我们仍然看好这轮反弹的后续发力。”该分析师同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