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修缮要一个亿,钱谁出?谁来修?人大代表建议立法完善保护机制

日期:03-04
历史建筑立法产权人

原标题:老建筑修缮要一个亿,钱谁出?谁来修?人大代表建议立法完善保护机制

摘要:由于优秀历史建筑多数历经了数代传承,业主也几经变迁,到今日产权人可能多达数十人,且不少产权人或因身在海外,或因国籍发生变化,往往难以达成一致方案,导致优秀历史建筑被空置或放任不管,政府也无法有效推进修缮。

上海“书隐楼”位于老城厢历史文物风貌保护区,但这座上海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大型清代民居由于年久失修,部分附属建筑已发生塌陷,完善的修缮金额可达一亿元。政府部门预备对其修缮时发现,建筑产权人达20余位,且大多失散失联,难以形成符合法定要求的修缮意见,使得维修工作一直无法启动。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代表议案会签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黄浦区委书记杲云建议,对优秀历史建筑遇到的这一愈发普遍的情况,应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法》,明确历史建筑风貌保护的主要原则、对象界定、产权归集、修缮责任、活化利用、资金保障和规划标准。

他表示,对于“书隐楼”遇到的情况,根据《物权法》等规定,房屋进行修缮需经占份额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同意。由于优秀历史建筑多数历经了数代传承,业主也几经变迁,到今日产权人可能多达数十人,且不少产权人或因身在海外,或因国籍发生变化,往往难以达成一致方案,导致优秀历史建筑被空置或放任不管,政府也无法有效推进修缮。

对于优秀历史建筑面在保护、修缮时面临的产权归属及修缮责任不清等问题,杲云建议,在国家层面制定系统、整体、全面反映保护要求的法律法规,使得这一涉及产权归集、土地供应、修缮利用和资金安排等众多环节的综合性问题得到尽快解决。

对此,他从七个方面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法的法规制定提出建议,首先便是要确立“修旧如旧、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的主要立法原则。他表示,眼下在注重保有优秀历史建筑“原真性”的同时,还应注重如何使老建筑其更好融入现代多元社会。

他还建议,建立分类保护制度,对优秀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历史文化风貌区、 历史街区等词语进行科学界定,明确其定义、边界和保护规则。此外,还应通过立法构建系统完备、实在管用的房屋产权归集体系,完善保护修缮制度,强化对优秀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健全项目资金保障体系,增设规划建设特别规定。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舒抒题图来源:张驰

怀揣民意赴盛会,代表们关注啥? ——探访我区全国人大代表驻地 89岁印尼归侨钟挺华:“学雷锋”是一辈子的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