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协委员彭静:建议强化APP分类监管,推动青少年网络保护
澎湃新闻记者 邵克 实习生 张宇
孩子们在用IPAD上课。视觉中国 资料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手机APP数量已增长至449万款,净增数量为42万款。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注意到,APP的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风险丛生,实践中APP使用引发的有害信息传播、窃取用户隐私、虚假宣传、恶意扣费、诱骗欺诈现象屡见不鲜,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彭静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她将提交提案建议强化对APP的分类监管,加强APP管理规定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规范的衔接,积极推动《未成年网络保护条例》出台,隔离对未成年人有害的信息。
彭静说,目前的我国的对APP的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APP准入门槛低,缺乏必要前置审批。目前我国尚未建立针对于APP的前置审批程序,APP上线仅需应用商店进行形式审查即可,很多APP游离在行业监管之外,缺乏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她通过调研发现,开办学习型APP这样的在线教育平台几乎是零门槛,教育主管部门难从资质、内容上严格把关。
彭静还认为,目前我国适用于APP监管的专门性规范只有《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彭静建议,网信办应联合其他主管部门建立APP分类监管制度,完善审批程序。在此方面,我国可参考各地网信办对属地内微信小程序进行类别划分和合规审核的做法,由网信部门牵头,联合文化、教育等其他行业监管部门强化对APP的分类监管,根据各自职能对属地APP进行专业认证和监管,提高APP的准入门槛。
彭静建议,推动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确保主体履责。各行业监管主体应制定监管规程,针对APP安全薄弱环节细化管理义务。例如,针对学习型APP泛滥问题,教育部可制定专门的《在线教育APP暂行管理办法》,规范本行业APP有序发展。同时,加强APP监管规定与《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对接,压实应用商店的管理责任,健全虚假信息识别系统,加强对APP提供者的安全评估,及时发现不法APP运行问题。另外加强APP管理规定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规范的衔接,积极推动《未成年网络保护条例》出台,隔离对未成年人有害的信息。
在执法尺度和主体责任方面,彭静认为,可以根据APP违法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对于违法违规严重的APP,在责令整改、下架等措施外,还应依《网络安全法》严格追究经济处罚和其他责任。他还建议,应由网信部门与工商、公安司法等部门建立工作协作平台,实行信息共享,加强违法取证力度,提高对非法APP的精准打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