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解密美好昆明的幸福密码
如何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老百姓更幸福?昆明有着自己的幸福密码。
近年来,昆明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奋斗目标,通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等手段,让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根据2018—2019年度《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报告,昆明的美好指数为104.79,高于全国平均指数2.04。值得关注的是,排在昆明市民幸福感前三位的数据分别是:自然环境指数69.29、空气质量指数67.1和教育治理指数66.26。
解决“急难愁”着力改善民生短板
能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首先是注重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为老百姓解决烦心事、操心事。
来自宣威的包先生在昆务工已有十多年。有了女儿之后,他最担心的就是娃娃上学的问题。“我们在一所小学附近开馆子,房子也租在旁边,如果能就近上学,那真是没有后顾之忧了。”去年3月,包先生借用亲戚家的电脑在网上预登记平台进行了娃娃入学的预登记;8月3日,他带着材料到现场确认窗口确认入学资格,领取报名回执单;8月25日领到入学通知书,9月1日开学……如今,女儿已经在公办小学入读一个多学期,和本地居民子女享受着同等待遇。
“我来昆明10年了,以前身份证丢失,补办起来非常麻烦,费事又费时。”在昆明做餐饮生意的德宏人秦卫萍说。曾经,不少像秦卫萍这样户口不在昆明却常年在昆明工作、生活的云南人,若丢失身份证,要么回户籍地申领,要么只能大清早前往位于安康路的省公安厅居民身份证办证接待大厅办理。自2017年7月1日起,到居住地派出所就可解决这一难题。
近年来,昆明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不断加大民生投入。2012年起,“菜篮子”和“米袋子”建设工程、“幸福乡村”建设工程、就业促进工程、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等“十大民生工程”开始在昆明扎实推进,惠及千家万户。
2018年,昆明将全市财政支出的73.7%用于民生,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三名工程”,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各项社会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稳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高公共文化覆盖率和服务效能。昆明人对教育培训、医疗服务、健康状况、生态环境、养老质量、社会保障等指标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2019年,昆明还将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持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民生难事、烦心事,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通过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聚焦群众期盼,开展民生痛点难点调查,着力办好惠民实事,让昆明发展更有温度。
营造宜居环境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
城市发展承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生态建设和城市环境的质量也是衡量城市“美好指数”的一项重要指标。
“昆明真的很美,我都舍不得走。”山东人李睿就是因为昆明的蓝天和美景留了下来,大学毕业后就留在昆明发展,这一待就是7年。“我学的是影像专业,毕业后在昆明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专门接人像旅拍。昆明独特的气候、自然风光每年都吸引很多人过来。”
近年来,昆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生态创建和生态保护修复,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在“2018世界春城”评选中排名全球第一,荣获联合国第18届“国际花园城市”金奖。
为了水更清,昆明全面开展“碧水”保护行动,扎实推进以滇池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推进滇池流域“上截中疏下泄”,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推行滇池河道生态补偿机制,开展35条入湖河道“一河一策”综合整治,完成22条黑臭水体专项整治,滇池水质明显好转,全湖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2018年的Ⅳ类,为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库30年来最好水平。4000公顷的环湖湿地被央视评为“中国最美湿地”,成为广大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随着滇池治理成效的提升,上合昆明马拉松、高原自行车赛、中华龙舟赛等活动在滇池湖畔举办,滇池治理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彰显。
为了天更蓝,全面开展“蓝天”保护行动,切实改善空气质量。2014年以来,昆明主城空气质量优良率多年保持在97%以上,2018年主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昆明蓝”成为常态。
此外,全面开展“青山”保护行动,切实增加绿化覆盖。开展“森林昆明”建设活动、重点区域采矿采砂采石整治关停和“五采区”植被恢复工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9.14%,2018年完成营造林56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05%。(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