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吴秋北:湾区人才交流 职业资格等需互认

日期:03-04
吴秋北人才北青报青年养老

原标题:湾区人才交流 职业资格等亟待“互认”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工会联合会会长吴秋北

昨日,前来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各地代表陆续抵京。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受到港澳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香港青年来内地就业、创业会遇到哪些难题,如何解决?如何有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流动?

3月3日,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工联会会长吴秋北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实现大湾区高效的人才流动,首先需要弥补文化间的差异,提前让香港青年了解和熟悉大湾区其他地区的工作氛围和习惯。其次,要打通港澳居民和内地之间在职业资格方面认证的壁垒,早日做到“互认”,方便湾区青年的就业和生活。

谈发展

鼓励香港青年

到深圳等创业基地去创业

北青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香港青年和香港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

吴秋北:我们都知道,香港有传统的四大优势:金融、旅游、个人专业服务和贸易,但经济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因此,香港也提出“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在创科方面。而大湾区的9个城市间,创科方面的发展劲头很足,甚至深圳的一些高科技,发展得比香港还要快。这对丰富香港经济结构来说,是一个好的契机。

同时,大湾区的建设,等于把整个空间扩大了,香港青年的机会自然会更多。人才的交流、碰撞,是促进人才培养的方式。所以,香港青年的目光,应该扩展到湾区。而当下,湾区正在打造世界上最先进的产业链条,等于说你有一个想法、一个创意,从构想到产品出炉,通过这个链条能够最快地去实现。它会带动产业的各个环节都有所发展,也会创造出很多就业的岗位和机会。特区政府也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香港青年到中山、深圳等创业基地去创业。

北青报:香港青年在湾区就业创业,可能面临哪些难题?

吴秋北:最贴近的就是生活问题。比如居住、生活习惯、文化的差异,以及对内地法规的了解程度不足。比如,内地的青年在职业拼搏上的力度很强,劲头很大,随之而来的,“加班文化”比较浓厚。香港的青年可能更加重视工作、个人生活和家庭的平衡。

北青报:这种差异如何弥补?

吴秋北:居住问题,通过一些新增的创业公寓,正在逐步解决。对法律法规了解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多开讲座、提供咨询的方式缓解,我们工联会也在湾区的5个城市设立了服务点,提供咨询服务。

文化差异的弥补最为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制定了一些实习计划。比如,与内地的银行系统合作,设立一些实习岗位。

谈挑战

吸引人才同时也应平衡“配比”

北青报:大湾区的建设,是否给内地人才赴港就业提供了契机?

吴秋北: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内地学生赴香港求学、就业。但由于香港本身的就业空间比较小,就业形势比较紧张。一部分内地学生在香港深造后,会选择带着经验回到内地进行创业,成绩显著。不过,在特区政府的推动下,近期也增加了一些吸引人才的措施,主要是吸引高科技产业到香港设点,吸引高尖人才就业。

北青报: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会给香港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

吴秋北:湾区之间的人才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尤其是对高精专的人才的需求。虽然香港的就业岗位比较紧张,但是吸引来的人才,是可以带动本地的产业、经济发展的,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不过,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所说的全球化是有关于资金、贸易方面的,没有至于到劳动力的全球化。香港特区政府也需要先保护好本土的就业机会,在这个基础上再谈人才流动。所以,特区政府出台相关规定,高科技产业要引进外地人才是可以的,但同时,要配比一定数量的香港本土的雇员。一方面推动人才流动,吸引人才;另一方面要保障好本地的就业和经济的稳定。

谈交互职业资格等亟待“互认”

北青报:随着人才交流的不断深入,您预计香港未来在哪些方面会有所变化?

吴秋北:就像香港居民去内地就业,会受到内地的劳动法规保护一样,内地居民在香港企业工作,薪水的发放、假期的补偿机制、解雇之后的遣散规定,这些都是一视同仁的。

但是相对来说,香港某些方面的法律规范不是那么全面,比如工作时长规范、最低工资、退休保障制度等。工时问题上,香港是遵循雇员和雇主之间的约定俗成。一旦发生纠纷,对雇员来说,是不利的。随着两地交互的不断深入,也伴随着工时意识越来越强,大家会不断进行比较,最后倒逼政府“就高不就低”,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北青报:交互方面,还存在哪些亟待改变的问题?

吴秋北: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职业资格的“互认”。内地有国家职业资格的相关制度,香港也有一套实施十多年的资历架构,但两者并不完全相通。目前,一些专业方面的资格,如医生、会计、律师,通过CEAPA渠道已可互认,但面对大湾区的发展,需要在更加广泛的职业资格“互认”方面,作出有效对接,也需要一个“互认”过程。

北青报:要打通的还包括哪些方面?

吴秋北:还有证件的“认证”问题。内地居民有居住证、身份证,在使用公共服务,比如去图书馆、搭乘高铁、进旅游景点时,都是非常便捷的。但对于港澳居民的话,这种便捷可能要“打折扣”了,有很多服务平台用回乡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是对接不上的。虽然现在一部分人可以申领居住证,但如果回乡证可以纳入各系统,普通港澳居民在内地的生活会更加便捷。

此外,香港青年来到内地就业,最关心的是能不能买医保的问题。内地医保的覆盖面是比较广泛的。而且,如果香港居民来到内地工作,但不能纳入内地的医疗保险体系中,对香港特区政府来说,成本也比较高。现在虽然刚刚出台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大陆)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但对这个问题也应持续关注。

谈养老“福利可携带”应成为“宜居”标配

北青报:大湾区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在“宜居”方面,有哪些值得完善的地方?

吴秋北:香港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养老问题是民众很关心的一个话题。在香港养老,其实成本很高,因为香港地少,公营的养老机构比较缺乏,私营的养老机构又很贵,一些服务也参差不齐。既然打造大湾区共同的家园,而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在宜居方面,如果有一些长者,退休后想在湾区生活,政府之间对于养老的政策必须要有一个对接。

北青报:具体应该如何对接?

吴秋北:我们工联会以前做过往返两地的长者养老问题的调研,发现在大湾区里面养老的香港居民是很多的。香港临近广东,有很多人祖籍就是广东,退休之后,一部分老人抱着“落叶归根”的想法,想要回到家乡养老。

以前在香港退休之后回到内地,你的退休福利是没法使用的。比如,在香港居住的长者,每个月有一个1000多块钱的“敬老金”,前提是你要在香港居住90天才能享受这个福利。为了领取这份“敬老金”,很多长者两地跑,隔一段时间在香港住几天再回内地,很折腾。后来经过工联会的争取,有了一个“广东计划”,能证明本人在内地生活的,就可以申请到福利,不用再两地跑。

文并摄/本报记者张雅

北京长安街东二环全线3月4日早高峰实行交通管理 人大代表王雁飞谈“严书记”:他倒在网络反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