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5周年: 天津西青携35宗地进京引资
“从2014年到现在,天津西青区有314个来自北京的项目落地,总投资在1200亿元左右。”3月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魅力西青合作交流大会上,天津市西青区委副书记、区长白凤祥如是说。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5周年之际的东风,白凤祥带着西青区的各种招商优惠政策和项目来北京广纳贤才、招商引资。
西青 “四地”优势
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流传着 “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说法。在北京强大 “虹吸效应”下,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经济、产业、城市发展等出现了不均衡、不协调现象。
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首次被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已经走过五年光景,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与落地。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天津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而作为GDP排名天津前三的行政区——西青区,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定位的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基地、科教研发基地、历史文化与生态宜居城区。众所周知,西青历史厚重,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杨柳青年画的原产地,更是清末爱国武术家、上海精武体育会创始人、"精武大侠"霍元甲的故乡。西青区域交通优势明显,距离天津港30公里、首都国际机场100公里、雄安新区50公里,著名的高铁交通枢纽站天津南站就在西青辖区内。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浪潮下,白凤祥表示,西青区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抓住机遇与窗口期。“从2014年到现在,天津西青区有314个来自北京的项目落地,总投资在1200亿元左右。”白凤祥表示。
没有走惯常的招商大会中先扬后抑的招商策略,白凤祥先将西青区的短板与不足说了一番。他总结几点,“思维与观念落后,思想解放不够,发展理念保守,国有成分太重,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低,制造业效益不高;人口结构不合理,人才比重不高。“这次来招商,更多的是招制造业。”“招商不能光盯着企业,还要看这些企业能带来多少产业和人才。”白凤祥称。
对于天津西青区的优势,白凤祥总结为“四地”,即成本的洼地、政策的高地、生活的福地、老板的宝地,“企业家是老大,产业是第一”“企业家说了算,随叫随到”。 白凤祥表示。
35宗地块亮相
此次招商大会,有两块内容值得关注,一是西青区的各种招商政策,二是西青区35宗地块亮相市场。
据西青区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西青招商引资政策涉及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支持、人才支持、转型升级等领域以及方面。诸如对于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产业的优惠政策,其中一条是新设立的实际到位资本金超过1000万的人工智能企业,在区内租用自用办公用房的,按照实际租金给予100%补助,补助期限3年,每家企业每年补助不超过100万元。对于购置办公用房自用的,按照购房款的10%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诸如在人才引进政策上,对于西青区注册纳税且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全职引进在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上市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中担任过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高级职务的经营性管理人才,经认定,给予每人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贴。
此次招商大会涉及房地产相关内容的是,西青区披露了35宗即将参与招拍挂地块的详细信息。据了解,35宗地块包括21宗住宅用地和14宗商业用地,分布在西青区的中北镇、张家窝镇、精武镇、大寺镇、杨柳青镇、李七庄街,总建筑规划面积超过580万平方米。
白凤祥表示,挂出的这些地,希望竞得企业能够把好的产业带进来,助西青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魅力西青合作交流大会上,西青区35宗地块亮相,包括21宗住宅用地和14宗商业用地。
新京报记者 段文平 编辑 袁秀丽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