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科技奖公布,一等奖24项,16名外籍科学家获奖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新京报快讯(记者 李玉坤)2018年度北京科学技术奖励大会3月1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2018年,共有212项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包括一等奖24项,二等奖58项,三等奖130项。据介绍,这些成果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面向国际前沿热点领域,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性和影响力。
清华大学项目解决绕月难题
记者发现,在24项一等奖中,大部分项目都有高校参与。
由清华大学尤政院士主持完成的“先进纳型卫星设计制造及应用”项目获一等奖。据介绍,纳型卫星被认为是航天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高地,研究团队从卫星设计制造、空间微型化功能器件研制、一体化高性能应用三个层次开展研究,形成了系列纳型卫星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服务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对我国航天领域相关产品的更新换代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了解到,这个项目中发明了高性能微纳敏感器与智能载荷技术,研制了一种惯性姿态敏感与空间多目标一体化测量系统,成功解决了我国首颗绕月编队超长基线测量的核心难题。相关技术已在绕月编队星座、吉林一号星座等30余颗卫星上进行100多台套应用。
由北京工业大学刘志峰教授主持完成的“高精超大尺度重型车铣复合机床精准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也获一等奖。据介绍,超重型机床是超大零件高精度制造亟需的战略装备,是国家先进制造能力的重要体现,研究团队成功解决了超重型数控机床超大尺度和高精度并重的世界级制造难题,研制出我国首台首套数控重型桥式龙门五轴联动车铣复合机床,满足了我国重要领域重大装备自主研发的战略需求,促进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6名外籍科学家获奖
近年来,随着人才政策相继落地实施,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青年人才投身到北京科技创新工作中,形成了开放创新的新局面,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来了新的活力。
2018年获奖完成人中,共有16位外籍科学家,这些科技人才以国际化视野开拓了北京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2018年获奖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4岁,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占比达45%,212项获奖成果中,有80后、90后参与的成果达189项,占比89.2%,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协作记者 王贵彬
责任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