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改委及三地官员划重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建设这样推进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燕 胡巍| 北京报道
2月28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共同出席了发布会。
随着《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提上日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面临着世界上其他湾区建设所没有的新情况。它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怎么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应对不同制度带来的挑战?
罗文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发改委已经会同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正在有力有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包括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稳步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陆续出台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就业的政策举措,使大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坚持“一国两制”方针
“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国际一流湾区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国两制”,它涉及到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势,也是它的挑战所在。”罗文开门见山的指出,粤港澳同处一个湾区,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经济方面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彼此紧密合作,必将产生协同效应和放大效应。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要素流动、体制机制衔接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米健表示,“一国两制”带来的关税、货币、制度不同的问题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过程当中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对整个大湾区的工作产生影响,但粤港澳不是第一天面对这一问题。“现在最好的路是把看似十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至于什么叫简单化,我们都在探讨。”
张建宗指出,“一国两制”是香港在大湾区的优势,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迈向国际的重要基础。香港特区政府将继续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不遗余力,竭尽所能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把国家所需、香港所长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的发挥市场化的机制作用。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也为香港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为香港的居民提供更广阔的生活和发展的空间。
罗文表示,要更好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环境独特,政策敏感性强,要坚持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特别要注意尊重港澳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尊重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
罗文同时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思想要再解放,行政干预要再减少,要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和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与此同时,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港澳国际化的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优势,妥善化解“两制”差异下可能产生的发展障碍。突出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探索制度对接,搭建“政策桥”,促进粤港澳三地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通,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
三地合作,共同打造全球科创中心
《规划纲要》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要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罗文指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首要任务,是重中之重,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有共识、最具优势的地方。未来这里将肩负着构筑我们国家创新发展新高地、引领和带动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创新转型的历史重任。
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是继北京、上海两个科创中心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又一个科创中心。罗文表示,粤港澳三地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完善我国区域创新总体布局,加快经济发展率先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迫切需要。通过科创中心的建设,加快实现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三个经济总量占全国近四成的超级城市群,是完善我国区域创新总体布局,加快经济发展率先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迫切需要。
林少春表示,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科创中心,既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补短板的需要。他指出,和世界上知名的湾区对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短板恰就是在科技创新,国家从战略的角度把科技引领摆在第一位,作为引领未来的发展,是抓到了点子上。
粤港澳三地在创新功能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共建科创中心,将放大香港、澳门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现代金融和知识密集型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与广东的实体经济互动,延伸产业链和创新链,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有利于发挥港澳国际化优势,推动大湾区企业、技术、标准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粤港澳三地的优势如何有效进行互补?不同政策方面如何进行对接?如何有效促进三地人才互通,共同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罗文透露,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将由发改委牵头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专责小组,强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规划、政策、任务、资源的统筹。支持深港、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三个创新特别合作区先行先试,推动粤港澳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对接,打造要素流通、设施联通、创新融通、人员互通的跨境合作平台,带动大湾区乃至全国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张建宗表示,香港拥有多所世界级的大学,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健全的司法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以利用丰富的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汇聚内地以及全球的创新资源。一方面,将国际创科企业引进大湾区,另一方面帮助内地的创科企业“走出去”,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米健表示,澳门可以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的一个支撑点是澳门引以为荣的事。澳门有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在珠三角城市群里,尤其是在珠江西岸是比较特殊的。现在澳门正在这四个实验室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方案。除此之外,澳门成立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委员会和创新科技及智慧城市发展专责组,未来将展开一系列的科技创新的工作。
鼓励青年创业,促进三地人才流通
罗文在发布会上说,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既是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大湾区的基础条件,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反映比较集中、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设施的“硬联通”和机制的“软联通”。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在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方面,要抓紧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和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一小时通达。在体制机制“软联通”方面,要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带动,聚焦科技创新、人员交流等关键领域,推进出台系统性的创新支持政策,实现科技人才便捷流动、科研合作更加紧密。
在促进人才流通方面,粤港澳三地都推出了相应的鼓励青年发展的政策规定。林少春表示,自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这三个地方设立了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以来,港澳青年在这里的创业团队已经达到了360多个,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科技、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从业人员、就业人员接近4千人。下一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打造12个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青年的发展,我们希望香港的青年有国家的观念,有香港的情怀,有世界的视野,同时希望他们能够登高望远,发掘香港以外的机遇。”张建宗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将整合聚集香港青年大湾区双创的资源,以大湾区青年双创基地为核心,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支持香港青年双创的生态系统。具体来说,香港特区政府将通过和民间机构合作,为在大湾区创业的香港青年提供创业补助、支援、辅导、引路及孵化的服务,也会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成立大湾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建立一站式的宣传与兼容平台,支持香港平台创业者到大湾区发展、落户。
“未来的大湾区是青年的大湾区,所以如果大湾区的青年强,那么大湾区才会强。”米健指出,澳门的青年有个特点,比较安逸,不愿意走出去。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推行了“千人计划”及青年湾区创业创新计划,支持青年到大湾区其他的城市创业。“我们告诉他,你必须面对这个时代,必须面对大湾区时代的到来。”米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