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百姓享受更多“协同红利”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体现在产业协同上,也体现在教育、医疗和扶贫等民生领域。5年来,通过强化政府引导,引入市场机制,创新合作方式,推进实施了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京津冀三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
“检验协同发展最终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城镇室副主任刘保奎说,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缩小了三地在资源上的差距,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协同红利”。
医疗卫生协作日趋紧密
位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与北京通州仅一河之隔,在这里养老的老人中京籍占98%。但因是异地跨省,报销很不方便。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加快,三地民政部门共同签订《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推动北京市养老政策外延。试点机构按所收住京籍老人的身体状况,每床每月给予不同补贴直接发放到养老机构。京籍老人赴津冀养老每月还可获得收住机构发放的交通补贴。享受政策的老人表示:“异地就医直接持卡结算,让异地养老不用再往返奔波,真是太方便了!”燕达国际健康城副总裁李海燕介绍说,随着北京运营补贴和养老助残卡在河北燕达落地,企业发展劲头更足了。
受益的不仅是在河北异地养老的京籍老人。5年来,京津冀医疗卫生协作日趋紧密,合作持续深化。京津冀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服务取得重要进展,三省市新农合信息平台已经完成对接。津冀在全国率先实现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跨省市即时结算,探索通过国家平台实现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联网直接结算。2017年1月份,河北与北京、天津第一批同时接入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
此外,北京市17家医院还与河北省唐山市、张家口市、保定市等地的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京津冀还推进双向转诊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动组建跨区域医联体,联合培养高端医学人才,33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296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20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在155家医疗机构实行共享。京津冀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北京市常住人口实现全部领卡,天津、河北持卡率均超过80%。
教育合作不断加深
2018年11月6日,石家庄市新华区4所中学、8所小学的30余位校长和教师来到北京市海淀区的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北京市育英学校等12所中小学,开展挂职跟岗学习。
前来挂职学习的石家庄市第十八中学党总支书记强文书告诉记者,这种交流学习对提高师资水平十分有益。2018年11月29日,北京市海淀区12所中小学,又与石家庄市新华区的12所中小学签订“手拉手”友好学校合作协议,实施“一对一”校际合作。
在高等教育领域,先后组建了京津冀工业院校、师范院校、农林院校、医科院校等9个创新发展联盟,在师资共享、联合培养、产学研等方面合作不断深化,北京农学院与天津农学院还通过合作办学尝试开展本科生交流培养和学分互认。
在职业教育领域,组建了京津冀模具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北京外事服务职业教育集团等多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建立五大职业教育区域协作平台,开展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河北省60所职业学校与京津两市20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天津市与雄安新区在职业技能培训、校际深度合作、数字资源应用、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
不久前,京津冀三地教育部门还在雄安新区共同发布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北京市推动符合雄安新区定位的部分教育功能向新区转移,全力支持央属高校向雄安新区疏解。在通武廊地区,京津冀将开展基础教育“同上一堂课”,促进三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文化旅游协同推进
随着“一张图、一张网、一张卡”加快推行,京津冀多条旅游直通车正式开通,三省市对53个国家联动实施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三地消费者在京津冀旅游更方便了。
京津冀深化文化艺术和公共文化领域合作,先后成立京津冀图书馆艺术职业教育联盟,打造“京津冀群众合唱节”等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廊坊市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京津冀还协同推进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已举办4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以冬奥会为契机,三省市共同打造以冰雪运动和文化民俗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体系。
“协同发展给京津冀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思路重点上,要紧抓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更加注重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推动合作。”刘保奎表示,未来要进一步满足旅游、文化等新兴需求。同时,创新合作模式,把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多的优势释放出来,谋划若干跨区域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合作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