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涨再多价,一个郑云龙也救不了音乐剧!
新京报讯(记者 刘臻)因《声入人心》大火的音乐剧演员郑云龙前两天上热搜了,热搜词条是#心疼郑云龙#。
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郑云龙自己发了一条微博,疑似回应参演音乐剧《谋杀歌谣》的票价问题。
2月25日下午,大麦网发布郑云龙主演的音乐剧《谋杀歌谣》中文版北京站的预售信息,票价从最低380元到最高880元。相比一个月前的上海场,当时的最高票价才260元。
作为一部小成本制作,《谋杀歌谣》只是一部“只有两个场景八个卡司”的小成本音乐剧,演出场地也属设备条件和演出效果都非常一般的小剧场。一个月间,票价大涨让不少观众不满,直指涨价行为或是在消费因《声入人心》而人气高涨的郑云龙,看其“红了之后故意抬高票价”。
虽然很多粉丝都在开票前表态为抵制主办方不会买票,不过开票后所有场次还是很快被抢空。但网上相关的讨论和争议却是愈发激烈,粉丝觉得这一举措和郑云龙的愿望“希望推广音乐剧”是相悖的。
参加《声入人心》的郑云龙多次表达了自己参加节目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音乐剧,因为喜欢而去剧场里看音乐剧。”
1月初,郑云龙在自己的微博发布演出行程,结果演出票在短短一分钟内全部售罄,之后郑云龙在评论里回复了一句:这一分钟,我等了十年。
但在这次开票票价风波之后,郑云龙删除了这条微博和评论。
面对铺天盖地的观众和网友的质疑,新京报记者采访该音乐剧制作出品方上海华人梦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人梦想)、北京站巡演主办方大麦网负责人及多位业内人士,针对此事进行回应和现象探讨。
票价问题
对比
作为至今已经演出了四轮的音乐剧《谋杀歌谣》中文版,2017年7月在上海大剧院首演时的票价仅有180元与280元两档价位。
从第二轮开始到第三轮,演出最高票价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380元的最高价位。
一个月前刚刚结束的第四轮上海站的演出票价相应有所调整,为260元、180元、100元三档,而至本轮北京站则有四档票价:380元、480元、680元、880元。创下了该剧上演以来票价之最。
在与《谋杀歌谣》中文版同期上演的多部音乐剧以及话剧作品里,近来也是在上海首演引来口碑爆棚的百老汇英文版音乐剧《摇滚学校》北京站演出的定价从180元到1180元不等。
法语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最高票价也是880元。目前正在北京大热的法语经典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票价从99元到1080元。非常林奕华音乐剧《梁祝的继承者们》票价从180元到680元。
但与《谋杀歌谣》中文版演出场馆能容纳500人的大麦·超剧场相比,这些剧目的演出场馆均是可以容纳1500名左右观众的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以及北京保利剧院。
回应
新京报记者获悉,本次《谋杀歌谣》北京站演出,制作出品方华人梦想与大麦网之间的合作为“买秀”的方式,即出品方将剧目以打包演出费形式卖给在地演出商,承接的演出商对剧目的在地收益自负盈亏。
业内人士称,这种合作方式在巡演中常见,承接方在地销售的票价往往会根据本站总成本来权衡定价,这些成本中包括支付给出品方的多场演出费、宣传营销推广的费用等。
华人梦想
针对北京站票价争议,该音乐剧制作出品方华人梦想则撇清自己与抬高票价的关系:“华人梦想只是《谋杀歌谣》这部戏的制作方,各地主办方的票价制定等与我们无关,我们的职责是保障制作质量让演出顺利进行。”
大麦网
今年1月《谋杀歌谣》上海场是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该剧场是国内最早倡导公益常态化的剧院,对入驻演出有明确的票价限定,所以上海场《谋杀歌谣》演出相对于市场平均水平较低。同时,在场馆可容纳人数、巡演城市、是否有政府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谋杀歌谣》北京场和上海场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谋杀歌谣》北京场票价是在项目基本成本上,参考了巡演落地城市、场馆情况及市场同类剧目票价等多方因素而制定的。音乐剧巡演成本主要包括:演出费、巡演落地费(舞美道具运输、外地差旅、人工费等)、剧场租赁费等各项综合费用。本地演出会节省一些成本。
《谋杀歌谣》第四轮不同地方的票价有所不同
目前,国产音乐剧平均票价是400元-800元,国外引进音乐剧会更高。但因为演出城市不同,票价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盗墓笔记》系列话剧,因为根据地在上海,外地巡演场次平均票价一般会比上海本地场高出200元左右;《无人生还》上海站票价范围是80元-380元,而《无人生还》北京站的票价则是180元-580元。
业内看法
满顶(中间剧场艺术总监)
《谋杀歌谣》作为一个产品符合销售策略所具备的一切因素和稀缺性,此时正值郑云龙的当红时期,所以《谋杀歌谣》在一个黄金销售期。有这样的一个产品定价也是非常符合市场规律。
另一方面,这次的销售目标受众并非传统的音乐剧受众,这样的作品与演出形式跟艺术品没太大的关系,其本质上来说跟粉丝见面会差不多,也可以说是高级粉丝见面会。如果这样看,粉丝握手会卖的价格比这还贵。
魏嘉毅(《好戏》主编 剧评人)
演员迅速成公众人物,有他的戏关注度以及有意向购买的人数都成倍上涨,然而剧场供给却是有上限的,这就造成票的实际价格(在二手市场或黄牛渠道)必然会上升,上海场260元的票曾卖出3000元的价格。这完全是由市场需求和有限供给共同造成的结果。
北京场的票面价提升其实有三个可能性:
第一个可能性,郑云龙因为热度上升,演出费用上升,则制作成本相继上升,终端票价上升。
第二个可能性,郑云龙演出价格并没有上涨,制作方华人梦想根据市场评估提高了对演出商大麦的项目售价,则终端票价上升。
第三种可能性,演员和制作方都按照以前的价格履约,演出商大麦根据市场评估,提高了终端票价。
这三种可能都有,如果不懂演出行业的规律,以为作为终端销售方的大麦操控了一切价格,是偏颇的。
1月《谋杀歌谣》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事件影响
魏嘉毅(《好戏》主编 剧评人)
我曾经假设过:
1.是《谋杀歌谣》,没有郑云龙,愿不愿意花880元去看?
2.有郑云龙,不是《谋杀歌谣》,愿不愿意花880元去看?
3.有郑云龙,不是音乐剧,愿不愿意花880元去看?
如果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分别是“否是是”,那可能是一个新入坑的追星心态,主要目的是去看郑云龙。那么客观来说,以郑云龙目前的社会热度,卖380元-880元的票价是完全合理的市场价格。
如果是“否否否”的答案,那么是一个相对资深的音乐剧观众,没有因为“名气”这件事情影响判断,而更多的是以剧目质量的角度进行评估,认为880元无论如何是不值得的。
在两方不同视角的争执中,有个前情提要被忽略了,就是一个月前的上海场的260元定价,是在郑云龙没火之前就开出的票,火了以后也无法从票面价上再做修改。
这是一个过渡期的价格,非常特殊,在郑云龙保持这个热度的时期内是不可能再出现了。其实这个价格才是偏离市场轨道的,市场也迅速以1000+的二手交易价格作出了回应。
但要说这次事件是对演员的一次“过度消费”我并不认同。郑云龙按照合同履约完成演出,制作方和演出商按照市场价格制定票价,在我看来是非常正当的经济行为。
观众们不了解演出这个行业,所以可能只能看到台前的演员,认为他们是最辛苦最值得回报的,然而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是要让整个产业链上的人都正当地获取利润,这其中就包括了制作方和演出商。
《谋杀歌谣》在郑云龙尚且没有获得现在热度的时候就邀请他演出这部剧目,也签下了后续的演出协议,这样的举措在我眼里是值得获取这一波因为郑云龙走红所带来的经济红利的,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所作的双方决定,都不足以使用“过度消费”来形容。
满顶(中间剧场艺术总监)
这件事本身没有违反任何合同约定的契约关系,是双方约定俗成的一个事情。既然郑云龙现在有这样的消费价值,然后投资人对他有这样的一个消费诉求,需要去压榨利润,这些都符合市场规律。如果把整个事情当作一个市场商品来看没有任何问题。
至于音乐剧本身,相当于戏剧市场来说,它更偏产业化,因为它需要的上下游的制作规模和制作体量比戏剧体量要大很多。现在这几年音乐剧市场大发展,最大的问题是需要人才的输出,人才储备根本不够。从制作到创作的所有人才全面短缺。现在寻觅一些音乐剧表演人才都非常的困难,短期内其实无法靠一个人或两个人红解决这个问题。
很多人因为这件事觉得音乐剧的春天来了,但其实这恰恰代表着目前音乐剧市场还没有进入成熟工业化阶段。一个真正成熟的行业应该是有能力用自身平台就捧红无数个“郑云龙”,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郑云龙自己“努力了十年”,最后在音乐剧市场外的地方红了,回过头来靠自己的名气带火一个戏,这件事其实挺悲情的。
新京报记者刘臻编辑吴奇函校对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