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都功能重塑的破与立
京津冀5周年·疏解篇
2019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五个年头。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考察,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五年来,从持续推进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到打造高精尖产业集群、京津冀三地协同一体化加速,从蓝天、碧水、净土攻坚,到城市精细化管理呵护民生、营商环境优化护航企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历史路径越发清晰。
2018年,北京GDP迈入“3万亿俱乐部”的同时,减量发展成绩单同样可喜,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关停搬迁361家,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占83.4%……2019年北京还要制定城乡用地减量实施方案,全年减量30平方公里以上;退出300家以上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66家;拆违腾退土地4000公顷……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五年来,从疏解存量到严控增量,从向外转移到内部功能重组,北京疏解过程中的破与立,逐渐成为北京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必由之路。
去存量
城市打开新空间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展览路街道已不见往日的熙攘和嘈杂,曾是中国北方最大服装批发集散地的动物园批发市场(以下简称“动批”)彻底“改头换面”,街区最高的华远大楼顶端,贴着崭新的“金融科技中心”招牌。
对大多数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动批不仅仅是一个服装批发市场,更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地处北京核心区位的动批街区已不再具备核心功能。2017年底,主打廉价和批发的动批全面疏解退市,并致力于转型为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示范区。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原动批腾退的30万平方米的空间,已明确纳入“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西城区域)”的核心区,示范区核心区将以四达大厦为起步楼宇,重点布局金融监管科技等创新型专业服务。目前,动批地区的宝蓝金融创新中心、首建金融中心、北矿金融大厦已经完成改造,部分或全部入驻金融科技类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就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核心问题就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是“牛鼻子”和主要矛盾。
“目前,全市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达到2648家,累计疏解提升台账内市场581家、物流中心106个。动物园、大红门等区域性批发市场完成撤并升级和外迁,天意、永外城、万通等批发市场实现关停”。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
“我们是典型的耗能大户,单位产值低,生产效率低下,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2016年,公司召开股东大会,主动提出转型升级,积极配合政府工作,把工厂迁出北京。”东方诚钢构公司总经理张义祥介绍。
在企业清退过程中,北京各区政府针对辖区内企业特点进行了重点安排。以顺义区为例,在政策方面,顺义区出台了《顺义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疏解退出奖励暂行办法》,为企业减轻了后顾之忧;同时,相关部门还为该公司产业疏解目的地选址、环评、高科技应用、人员安置等方面予以了大力支持。
此外,按照“场清地净”标准,2018年北京全市拆违腾退土地面积共达6828公顷,减量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城六区及通州区1141条背街小巷完成环境整治提升,整治“开墙打洞”8622处,推动街巷整治向街区更新转变,向平房院落内延伸,比如西城区金融街20条胡同300余平房院落推行准物业管理,组织综合秩序维护,综合维修服务、院落保洁服务、为老服务、图书阅览等多项服务。
控增量
产业升级新方向
疏解之余,北京也重新确立了“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
而按照北京新版城市总规要求,北京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由2017年的2945平方公里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平均每年减量任务约30平方公里。“减量”之下,北京城市发展如何推进呢?
严控增量是保证疏解空间得以有效利用的前提。为此,北京市制定实施了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并两次修订完善,严把新增产业准入关。
截至2018年底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2.16万件,批发零售、制造、农林牧渔等限制类行业新设市场主体数量下降明显,占全部新设市场主体比重已降至21.9%。
与此同时,朝阳区的实践也为盘活城市空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注脚。在这个曾经的老工业基地上,一批传统产业得以升级转型。据介绍,2014年以来,朝阳区盘活存量资源,通过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三种方式,新转型升级了北齿、塞隆、莱锦等57个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总规模达到了281.7万平方米。
朝阳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朝阳区将充分发挥国际要素的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支持国际研发机构、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国际知识产权机构、国际投资机构和国际高端人才的发展。另一方面,将进一步优化高精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国际创新资源提供优质承载空间。
据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加强规划引导,细化减量任务清单,把减量任务分解到各区,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同时建立倒逼机制,将城乡建设用地供应与减量腾退相挂钩。
“确保城乡建设用地只减不增,绿色空间只增不减。”编制分区规划伊始,门头沟区就定下了这样的“小目标”,到2035年,城乡建设用地要减少到70平方公里左右,一下就减掉3.3平方公里。腾退出来的地方要优先用于生态保育、产业转型、重大设施保障与用地布局优化。
据了解,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强化首都功能腾出了空间,为优化首都城市布局创造了条件。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创产业等新设市场主体保持活跃态势,占全部新设市场主体比重达到50.5%,“白菜帮子”加快剥离,高精尖经济结构逐步构建。
惠民生
“留白”释放新红利
随着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推进,腾退出来的空间如何惠及民生也成了今年北京两会上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这两年,老城区里还有这么多人居住和工作,改造提升的问题也得加大重视。”来自西城团的市人大代表、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举例,老城区里的大医院普遍有“停车难”的问题,但由于医院建造得太早,院区内根本找不到解决之法,服务环境的改造也就无法实现。“能不能利用医院周边疏解后的腾退空间,在地面上留白增绿,在地面下建设一些立体停车场?”
田伟表示,和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相比,北京目前对地下空间的利用率并不高,建议充分利用这些地下空间,在促提升上多下功夫。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实认为,可推广腾退后的住宅地下室用于居民仓储租用,补缺民生服务短板。“只有地下空间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地上才能腾出更多的地方来建绿地、公园。”
黑桥村地处崔各庄乡东南部、首都东大门的交通要道上,与大山子、望京一带高新产业园区相接,曾经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者聚居。村里本地户籍人口仅2000余人,高峰时期却有五六万流动人口在此居住。
而如今,多年前全是密密麻麻的简易房屋、违法建设的景象已经“脱胎换骨”,总占地面积约122万平方米的黑桥公园建设工程一期地形改造已基本完成。
作为“留白增绿”的样本,黑桥公园将新植4.76万株乔木、4.76万株灌木。其中,项目一期新植乔木1.78万株、灌木1.6万株。公园还将承载北小河蓄滞洪功能,设置18公顷水面,蓄滞洪21.6万立方米。在资源集约利用的理念下,所挖土方用于园内微地形营造,场地渣土不外弃,不出乡、不出村,用于地形下方不影响种植区域。
与此同时,北京还将做好疏解整治与优化提升的衔接,统筹用好疏解腾退空间,优先保障中央政务功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好各类便民店,完善一刻钟服务圈。北京还将积极推进街区更新,保护好胡同、四合院、名人故居,精心打造一批精品街区,改善老旧小区生活品质。
通过疏解把过于集聚的优质公共服务功能辐射到更广泛的地区,既从空间上均衡了布局,同时又惠及当地更多人民群众。比如,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试开诊以来,日均门急诊量达2400人次,患者除通州本地居民外,还有大量来自顺义、平谷以及河北、天津等地的患者。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发展,并辐射到包括津冀在内的京东北部地区。
北京商报记者陶凤王寅浩/文白杨/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