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象牙女王”被坦桑尼亚判刑15年 外交部这样回应
2月19日,在东非国家坦桑尼亚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的一所法院里,有着“象牙女王”之称的中国女商人杨凤兰走私等罪名成立,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个人全部财产充公。
杨凤兰被控在2000至2014年间,从坦桑尼亚向远东地区出口800件象牙产品,案件涉及金额达250万美元。此外,被起诉的两名坦桑尼亚男子也分别被判处15年徒刑。
释疑1:“象牙女王”杨凤兰是谁?
这位被外界称为“象牙女王”的女商人杨凤兰现年69岁,头发已经花白。被捕时,杨凤兰正领导着非洲规模最大的象牙走私团伙。
据《中国日报》,杨凤兰曾是中国第一批斯瓦西里语专业的大学生,于40年前被分配到坦桑尼亚,担任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工程的翻译员。坦赞铁路1975年完工之后,杨凤兰返回北京,1998年重返坦桑尼亚从商,此后便开启了在坦桑尼亚的从商生涯。
2012年,杨凤兰成为坦桑尼亚中非民间商会秘书长,之后当上副主席。在2000至2014年间,杨凤兰被控与两名坦桑尼亚男子合谋,从坦桑尼亚向远东地区出口800件象牙产品,案件涉及金额达250万美元。
法新社援引的法庭文件显示,本周二检察官指控杨凤兰“通过收集、运输或者出口以及售卖重量高达1.889吨的象牙来故意组织、管理和为犯罪骗局提供资金。”
释疑2:中国外交部如何回应?
此次判刑,被外界认为是拯救非洲大象取得的标志性胜利。在2月20日举行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耿爽对此表示,中国政府对参与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非法贸易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对相关犯罪分子坚决依法惩处。
他回应称,中国政府一贯要求海外中国公民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不袒护中国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支持坦桑尼亚有关部门依法、公正查处和审理此案。
释疑3:象牙贸易为何屡禁不止?
杨凤兰走私近2吨象牙意味着,约400头大象在此过程中被屠杀。作为非洲大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坦桑尼亚的大象数量在2009年至2014年间下降了六成,由超过十万头锐减到不到五万头。
此前,亚洲是最主要的象牙贸易市场。在亚洲,象牙被追捧为“白色金子”,成为装饰、收藏、馈赠、甚至投资工具。人们从注重欣赏牙雕技艺转变为大肆追捧象牙材料。
大部分象牙流入中国、越南和泰国的市场。按“拯救大象”组织的说法,过去10年来,越南是非法象牙制品生产增长最快的地区。而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未受管制的象牙市场,泰国市场也因此成为盗猎和非法交易的最大推动者,中国则占据全球象牙需求的70%。
对象牙的需求,给非洲象种群带来毁灭性的灾害。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的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世界历经最严重的大象偷猎危机,非洲一半以上的大象种群死于非命。专门关注濒危物种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媒体指出,偷猎象牙行为导致非洲大象数目于过去10年下跌20%至41.5万头。
释疑4:国际社会如何应对象牙贸易?
为应对非洲象种族危机,各国于1989年签署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以下简称《公约》),全面禁止了象牙及其制品的国际贸易,中国作为缔约国也于1990年宣布禁止象牙及其制品国际贸易。
短时间内,贸易禁令使亚洲各地的象牙市场受到重创,象牙价格走低,偷猎动机减弱。非洲许多地区的大象种群开始恢复。
然而在1997年,《公约》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实验性地允许一次性合法销售存量象牙及其制品,试图满足日本市场对象牙制品的需求,缓解盗猎非洲象的压力。但日本的象牙走私并未明显下降,且象牙价格还因为进口象牙集中在少数具有许可证的企业手中而大涨。
释疑5: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行动?
为打击象牙贸易,中国政府做出了不懈努力。自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暂停进口象牙雕刻品、狩猎纪念物象牙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效前所获象牙及其制品。
2016年底,国务院要求分期分批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并于2017年12月31日前全面停止。在此基础上,自2017年12月31日起又采取了停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销售的举措。截至2018年1月18日,已停止全部34家加工单位和143处销售场所的相关活动。
中国全面禁止象牙贸易的行动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副主任艾丽·佩珀(Elly Pepper)赞扬中国在大象保护事业中的“领导作用”,她向BBC表示:“这可能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将挽救大象这个濒临灭绝的物种。”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独立调查公司GlobeScan合作开展的2018年象牙消费者调查研究显示,中国象牙禁贸后成效显著。数据显示,相比较2017年发布的禁令前研究,受访者在过去12个月进行的象牙制品消费已大幅减少;当受访者了解政府的禁贸规定后,未来总体购买意向下降至14%。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耿爽所说,“中方愿同包括坦桑尼亚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继续为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和遏制非法贸易作出贡献。”
新京报记者 刘壹昭 谢莲 编辑 于音 校对 陆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