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改委画的这个“圈”,影响可能超过你的想象
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备受关注是,意见中提到,要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这个信号意味着,在一个个都市圈里,城市间人员流动的壁垒被逐渐打破,每个人将没有障碍地走向心中的“远方”。
国是直通车 侯雨彤 制图
全国“建圈”
先厘清一个概念,何为都市圈?
意见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近年来,各地都在加快都市圈建设。比如上海。今年1月,上海已就《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向江浙两省征求修改完善意见。
2月初,南京印发《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一体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现代化都市圈。
安徽和河南亦有动作。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合肥都市圈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合淮产业走廊、合六经济走廊;河南提出,加快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带动开封、新乡、焦作等周边城市融合发展。
此外,吉林、浙江等省份也针对都市圈建设提出了相应要求。
都市圈建设为何让各地如此重视?这主要源于都市圈经济的巨大体量和发展前景。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数据,目前全国有37个主要都市圈,人口规模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8%,经济规模约占经济总量的77%。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告诉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都市圈建设遵循中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发展都市圈的时机成熟,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大。
此外,倪鹏飞补充称,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都市圈和城市群将是中国扩大内需及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虽然底子好,前景佳,但国家发改委认为,目前都市圈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城市间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
对此,意见从交通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协作、城市功能互补、公共服务资源流通等多个方面对都市圈建设提出了具体方向。
比如,在交通方面,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探索都市圈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市(镇)延伸。
产业方面,推动中心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夯实中小城市制造业基础,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公共服务资源方面,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和三级医院推进集团化办学办医,开展远程教学医疗和教师、医护人员异地交流,支持中心城市三级医院异地设置分支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到了十九个城市群,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东北地区、关中平原等。此次意见中所提的都市圈与之前的城市群有何不同?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指出,都市圈是由一个中心龙头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相当于中心城市的延伸和扩大,以实现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互补共赢。但在城市群里,中心城市往往不止一个,所以在一个城市群中也可能包括多个都市圈。
落户放宽
此次意见中,颇受关注的一点就是放开城市落户限制。
意见提出,要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
这段关于落户的表述有两个重点。
首先,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超大城市是指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目前中国的超大城市只有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这意味着,除了北上广深之外,全国其他城市的落户限制均要放开放宽。
其次,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这一细则,对从农村地区到城市务工的劳动者来说,是极大的利好消息。
在此之前,进城务工者想要落户城市有诸多要求,比如劳动合同时间或缴纳社保的时间,通常1到3年不等。而进城务工人员流动频繁,常常在一个城市还未达到户籍准入年限就换了一个城市,又要重新计算年限,落户之路道阻且长。此次意见要求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就极好地解决了务工人员的落户难题。
财经作家吴晓波对此点评称,此次意见基本放宽了全国所有城市的落户条件,这预示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将继续。同时,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动或将对楼市产生深远影响,但短期内难以看出变化,至少今年不太会引发房价异动。
在倪鹏飞看来,目前评估政策影响为时尚早,更重要的是,意见发布后后续配套政策及措施要及时跟上,不仅包括人口、土地,还有资金。另外,都市圈建设也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重点领域转向规划,同时确保协调配合、同向发力。
责任编辑:余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