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改字音的旧闻 缘何常炒常新

日期:02-22
科技日报字音读音

原标题:改字音的旧闻,缘何常炒常新

文/玉渊杂谭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一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登上热搜,关于汉字规范读音的话题又一次走进公众视野。仔细看看,改动的字音不过是去年甚至更早就已经公布和讨论过的,并无新鲜内容。然而,这些年,有关改字音的冷饭一炒一热,屡试不爽,倒是个有趣现象。

说(shuì)服变成了说(shuō)服,粳(jīng)米变成了粳(gěng)米,确凿(zuò)变成了确凿(záo);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些年含泪被语文老师再三纠正的“规范读音”全部被推翻,曾经的谬误成了正统。我就想问,高考被扣掉的分还能退吗?

实际上,字音演变从古至今一直是常态化的,这一历史进程所遵循的主要是字音从俗原则。正如语言学家索绪尔说的,语言的声音和意义的联系并非本质的和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而成的。而且,一种事物的意义为何用此声音形式而非彼,中间并没有逻辑可言,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生活工具,一个字的读音是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的。

但如果要人为干预,对字音做出一些适当调整,那就必须要进行充分、科学的探讨和论证,审慎对待,以确保这种调整既符合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又有利于促进中文语言符号体系的完善。个人以为,对生活用语的从俗无伤大雅,少数服从多数,才便于语言符号的更好会意和传播。然而,对一些承载特殊文化意义的字,则不可盲目“将错就错”,比如将(qiāng)进酒、阿房(ē páng)宫赋等,相当于活化的中华语言文化史教科书,怎能说改就改。

公众之所以敏感于字音的改动,频频颠覆认知而“怀疑人生”,很大程度上因为:任这些字音改来改去,不管怎么改,读错字的尴尬依然深深困扰着我们,语文试卷上的分数依然拿不到;我们从小就一直追求的标准答案,原来根本不存在的。如是,关乎每个人日常说话的改字音话题总能常炒常新,而同时,大家也好像永远无法读对“正确”的字音——那简直是一定的。

折叠屏:突破的不只是“面子” 绘就全面振兴的“龙江画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