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欢乐的“精气神儿”从哪来?——“东北小延安”用“文化密钥”解锁基层治理
新华社哈尔滨2月20日电题:欢乐的“精气神儿”从哪来?——“东北小延安”用“文化密钥”解锁基层治理
新华社记者闫睿
春节假期刚过,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市民们不畏天气仍寒,又出现在广场街巷,跳起“快乐舞步”,最初火遍神州大地的“广场舞”正是由此健身操发展而来。
欢乐的“精气神儿”从哪来?当年,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大批文艺、教育团体从延安迁至佳木斯,播撒文化火种,创作出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一批经久不衰的作品。今天,这座有着“东北小延安”之称的城市沿用文化滋养百姓,坚持“群众文化群众办”,文化也成为其解锁基层治理的一把“密钥”。
把群众邀上舞台,将广场留给百姓
春节前夕,佳木斯大剧院,一场囊括了歌舞、戏曲、器乐、情景剧的群众文化春节晚会提前搅热了节日味道。偌大舞台上,主角是市内多个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的文化志愿者;台下就座的,是千余名市民。“不仅自己乐呵,还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参演群众说。
场内让舞台,场外搭舞台。近年来,佳木斯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打造城市特色文化有机结合,利用市内公园、商圈打造了10余个演艺广场,市民在家门口也能欣赏到艺术表演。
佳木斯市委宣传部部长宫秀丽介绍,佳木斯是东北抗联的主战场、赫哲族世代生息的故乡,当地将专题文化、群众文化并举,在艺术作品中融入思想观念,让大家在感动之余还能细细回味。
为强化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感,佳木斯出台了文艺创作扶持及奖励办法,挖掘出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几位退休职工自发成立的火车头艺术团,8年间扩充至上百人。“从最初‘唱白音’到现在日渐专业,大家愉悦了身心,生活面貌也焕然一新。”团长舒明谦说。
目前,佳木斯市群众文化协会已发展至116个团体,每年累计演出达500场,与北京、上海、杭州、哈尔滨等十几个城市开展文艺交流,成为一支支新时代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社区+社团”活了氛围暖了民心
穿过小巷来到佳木斯市造纸社区,音乐声、运动声此起彼伏。社区党工委书记吴英卓告诉记者,附近居民多是企业退休职工,不少人怀念上班时热闹的文化活动,社区就“去库存”将闲置房间打造成活动室,让居民闲暇时有去处。
常来社区画画的62岁的居民刘景堂说,不仅娱乐有了场地,很多事情就手也在社区办了。“这是我们一楼‘友和居’,有一站式服务大厅、爱心超市。”化身讲解员的他带领记者拾级而上介绍道,二楼“友融居”有文化功能区12个,三楼“友邻居”有爱心厨房、幼教室等。
红火的社团活动,给百姓带来快乐,也畅通了民意、拉近了干群距离。吴英卓说,有居民提出周末活动、办事的需求,我们就通过顶岗、“延时”方式,探索“零时差”服务,周末也“开门纳人”。这一创新做法,现已被推广至佳木斯市政务服务中心。
几年前,造纸社区居委会主任马兵将手机号码设成了“党员服务热线”。2017年大年二十九晚上7时多,马兵接到辖区居民的电话,说平房区一片停水了。马兵带领社区人员紧急排查,接上了因极寒天气被冻掉的供水闸。第二天一早,又买来了防冻设施加固,这一片300多户居民过了个安心年。
在佳木斯市保卫社区,春雨艺术团团长王萍带队已远赴国外演出。在天富社区,平均年龄达60岁的同心同乐歌舞团团员们,一年送戏进军营、敬老院等近50场,活跃了基层氛围。
“文化密钥”解开“合并村”村民心结
佳木斯同江市乐业镇团发村,由村子间合并而来,村民们不熟悉,也少有往来。佳木斯群众艺术馆党支部副书记张明刚说,市里开展文化扶贫,我们带去了秧歌队,村民们一来二去跟着跳起来,说起了话。打那之后,村民们还渐渐有了村容村貌意识,自觉将自家院落和门前区域收拾干净。村里再张罗个大事小情,大家也愿意参与了。
如今在佳木斯各县市,一批文化品牌正在形成。富锦市通过做大秧歌文化渐成“北方秧歌城”,汤原县坚持“重走抗联路”深耕红色文化,同江市赫哲族原生态歌舞多次走上国家级舞台,桦川县打造起冰雪文化旅游景观,桦南县愚公村小剧团多年来自编自演节目,形成乡镇移风易俗的一泓清流。
“多了解百姓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文艺创造。”张明刚说,最开始是人家需要啥我们做啥,然后是我们做啥他们跟着学啥,第三个阶段是帮助群众文艺团队精准提升、亮相。
忙过了年,跳了十年快乐舞步健身操的佳木斯市民吴颖梅,又把姐妹们张罗出来。该健身操协会负责人王洪涛说,佳木斯现有健身操辅导站点100多个,日均活跃爱好者超过10万人次。
过去一年间,许多辅导站点成立了党支部,吴颖梅也成为所在西林公园站点的党支部书记。“团队中有不少空巢老人,党支部就带领大家抱团取暖,一起永葆快乐、温暖。”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