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错就错”不是变更字音的理由

日期:02-20
字音读音异读

原标题:“将错就错”不是变更字音的理由

说(shuì)服变成了说(shuō)服,一骑(jì)红尘变成了一骑(qí)红尘,粳(jīng)米变成了粳(gěng)米……19日,公众号“普通话水平测试”发表的一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刷屏,文中举了一大串读音改变的例子,这篇文章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对此,相关专家表示,这则“文章”中的大部分内容来自国家语委2016年6月6日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而这个《征求意见稿》至今尚未正式发布。(2月19日澎湃新闻)

新闻甫出,舆论哗然,人们纷纷感慨“原来自己上了个假学”。幸好有专家出来澄清,这是个假新闻,文章里的异读音并没有真正改动,目前还属于征求意见阶段,正式发布的《审音表》应该不完全和《征求意见稿》一样,网友不必担心。

虽然有权威发声打消疑虑,但有关字音的讨论却没有平息,人们仍然对字音的变更极其关注,最多的声音集中在“字音改变,能否将错就错?”之上。不可否认,中国字无论是书写还是读音,都比较复杂,更别说一些汉字在读音中还有“古音”、“今音”的区别,鉴于诗词歌赋中的平仄、韵律等严格限制,不少汉字形成了独有的读音,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就读xia(二声),而不读xie,目的是为了整首诗的押韵,保证诗作的韵律美。“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读ji(四声)而不读qi(二声),既是量词与动词的区别,也兼顾了律诗中颔联与尾联的平仄。这些字音几百来随着诗词歌赋的传唱,早已让人们对其形成了固定认知,也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历史含义,纵然有人读错,那也是他们自己学艺不精、不求甚解,怪不得别的。

文化就是文化,它有着自身的标准与不可轻易变更性,承载了文化内涵的字词读音也是如此。文化不能“就低”,不能因为不少人读错,就改变字音去迎合,这种“将错就错”的处理思维,无疑是一种“落势化”的文化下滑的传承模式。当然,对于汉字的读音规范工作并非没有必要,但对于已经形成共识的读音,不能因为有人读错就予以变更,这不仅会导致人们出现认知紊乱,还牵涉到从小学到初、高中的教材更改这一浩大工程。

从平时人们读错音的情况来看,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容易误读,误读出于两种可能,一是不经意读错,并非不知;二是确实不知。这两种情况都可以通过学习、纠错来改变,不需要“就低”式的为之变更。

作为一个文化保守主义人士,个人不建议对已成共识、有着特定语境、特别含义的字音进行改变。如今传统文化复兴的旗帜高张,越来越多的人对古典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这其中的意境、韵律美感,征服了每一个与之深度接触的人,浩渺如烟的中国文化,包括字音文化,都有其自身规律。希望正在进行中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的修订工作者们能够秉持“将错就错”不是变更字音的理由这一认知,引导人们在传承中去认识、巩固、发扬传统文化知识,多一点普及,少一点折腾,如是,便可。

■本报评论员张英

上午交租房押金 下午房东就反悔 日均4万人扫码乘地铁 长沙市民呼吁增加通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