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护士可“网约”医疗机构“选”
随着共享经济的风靡,近年来“网约护士”在全国多地悄然兴起。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让这一领域再受关注。那么,“网约护士”怎么约?记者围绕网友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了采访。
文/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图/视觉中国
“网约护士”的前世今生
新政亮点
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提供主体、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管理、风险防控等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并确定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六省份作为试点。
各省建设“互联网+医疗”监测平台,可将“互联网+护理”也纳入监测平台,打通数据,完善标准。
未来聚焦细化“互联网+护理服务”,建立内容清单,或将分批分级地,从需求高、风险小的项目做起。
官方版
模式:网约护士成机构环节
网约护士成为实体医疗机构的派出服务。护士入户提供护理服务可以视为执业机构的服务延伸。医疗机构派出自己的护士,护士则是完成本职工作。
观点::执行医嘱更有保证
“新政对医疗护理质量负责任的主体是医疗机构,服务模式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中的一项,即家庭病床。护士上门服务执行的是医嘱,在医疗机构的医生和管理人员的监督下完成护理服务,护理质量更有保证。”
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吴育雄
民间版
模式:患者“网约”护士或机构购买服务
①患者约。患者选择服务,上传医疗机构开具处方、药品及病例证明,等待护士服务。
②机构约。用户下单,医疗机构接单后派护士,医疗机构如果护士不够,可从平台上雇佣护士上门提供服务,医疗机构按时间和服务内容付费给护士。
观点:医生缺位存在风险
“病人网约护士由于没有医生参与,服务也没有连续性,所以服务质量没有保证,还存在一定医疗风险,很难持续发展。”
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吴育雄
有意义:盘活资源创造增收
国家卫健委近日出台新政,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提供主体、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管理、风险防控等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并确定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六省份作为试点。
“网约护士”并不新鲜,几年前已有“民间版”。近年,国内已出现多个网约护士平台,如医护到家、U护等。
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吴育雄介绍,广东2015年就推出了U护平台,利用护士碎片化的空闲时间就近提供上门护理服务。U护上门服务按时长付费,每小时60元到110元不等,既盘活了社会护理资源存量,也为护士提供了增收机会。
新定义:医疗机构的派出服务
业内专家认为,护士上门是趋势,网约护士可以缓解护理资源供需矛盾。目前有大量病人要居家康复,社会上还有不少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需要居家照护。如果把这两部分人都放在医院里,会占用大量医疗资源,社会难以承受。
天津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律扬表示,此次出台的新政对相关内容作了明确。和媒体报道的类似网约车模式不同,官方版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更多的是指实体医疗机构的派出服务,护士入户提供护理服务可以视为执业机构的服务延伸。医疗机构派出自己的护士,护士则是完成本职工作。
为安全:购置保险操作留痕
作为“互联网+”的新业态,安全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未来有望进一步聚焦细化“互联网+护理服务”适合开展哪些项目,建立一个内容清单,有助于进一步确保安全、防范风险。
“目前各省都在建设‘互联网+医疗’的监测平台,可将‘互联网+护理’也纳入监测平台,打通数据,完善标准。”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陈秋霖说。
另外,在保险机制上,“医护到家”平台对用户及护士均免费投保三重保险,即中国人保提供意外综合险及中国平安提供第三方护理责任险、美亚专业医责险,主要针对护士在上门过程中、操作过程中的意外。护士在平台里点“出发”,打开定位功能,平台就能进行实时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