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部门联手力推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日期:02-19
公共服务强弱标准化

原标题:18部门联手力推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门今日联合印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旨在补齐社会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按照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要求,方案明确了27项具体行动任务,内容涵盖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等,在强调社会政策兜底保障、发展并保障民生的同时,着力扩大公共服务市场有效供给,积极培育发展国内市场。

方案明确,到2020年,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更加合理,社会力量参与更加积极,实施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服务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对保障民生、促进就业、扩大消费的作用不断增强,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全覆盖、质量全达标、标准全落实、保障应担尽担,实现非基本公共服务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其中,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0.8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养老床位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旅游对国民经济总综合贡献度达12%。

到2022 年,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充足、资源布局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日趋完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覆盖全民、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政府保障基本、社会积极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格局不断完善,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方案提出,鼓励地方政府依法合规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和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综合利用债券、保险、信贷、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为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项目融资提供支持。同时,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合理安排经费并及时下达资金,确保中央财政性资金优先支持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项目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建设过程中,各地要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和政府投资能力,严格项目条件审核,合理安排项目建设,严禁以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切实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19日讯 (记者 顾阳)

专家文章:

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标准化促公共服务均等化

邢伟

全面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非基本公共服务强弱项、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的重要决策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以标准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明确权责关系、创新治理方式,确保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近年来,在各部门、各地方大力推进下,基本公共服务的构建理念逐步明晰,制度框架渐趋成熟,权责关系逐渐理顺,政策措施日臻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障碍,亟须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来加以解决。

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需要推进标准化。由于发展基础、历史欠账等因素的影响,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通过设定基本公共服务的设施建设、设备配备、人员配备和服务管理等软硬件标准,达到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效果。

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需要推进标准化。由于对基本公共服务具体内容认识的差异和服务提供能力的差距,各地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质量存在较大不同,城市优于农村,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常住人口强于流动人口。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通过明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要求,达到区域间协调和群体间一致。

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需要推进标准化。由于长期以来的“重经济、轻社会”的倾向,造成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服务水平与所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相适应。通过明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细化地方具体实施标准,实现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结合新时代新要求,要从“七有两保障”等方面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七有”是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目的是让所有适龄儿童、青少年平等接受教育,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断提高基本养老保障和服务水平,更好保障基本住房需求,为城乡居民提供兜底帮扶。“两保障”是指优军服务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目标是更好维护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合法权益,提高全民文化和身体素质。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涵盖幼儿服务、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等领域,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和均等享受,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首师大回应“压分”:严格按规定进行 不存在压分 截至去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05万公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