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还会继续降准吗?先来重温一下去年的节奏
早在今年春节前,央行就已经降准了1个百分点,力度之大、动作之快实在是超出预期。
1月4日,央行宣布降准1个百分点,其中一部分用于置换中期借贷便利,并保证春节期间流动性充裕。
接下来,还会不会继续降准?
先来重温一下2018年的节奏——
2018年,央行4次定向降准,保持了1个季度1次的节奏:
1月,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分两档:绝大多数银行降0.5个百分点,其余再下调1个百分点);
4月,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置换中期借贷便利;
7月,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支持“债转股”和小微企业;
10月,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置换中期借贷便利。
降准降了什么
降的是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常用的一种工具。
存款准备金是银行存放在央行的一部分存款,比如银行收到了100块钱的存款,为了保险起见,防范未来的风险,银行就把15块钱交给央行。
1984年起,我国就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一般来说,降准了就等于给了银行更多的钱,银行就能够给更多的企业发放贷款。
比如今年1月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的资金就高达1.5万亿元,对冲央行回收的7000亿元资金后,最终有大约8000亿元流入了市场。
为啥这两年老降准
2018年降准了4次,今年刚开年就降准力度这么大,是不是就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就要搞大水漫灌呢?
一般来说,为了保证市场上的钱比较充足,能够“转的开”,市场上是需要一定量的资金,这些钱我们不妨称之为“池子”。
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这个“池子”里面的水位就见了顶,开始下降了。为什么下降?是因为外汇占款少了。
外汇占款是央行为了买入外汇而付出的人民币。
简单举个例子,你现在拿1美元到银行去兑换,银行给你兑换了6块多人民币,银行最后拿这一美元去找央行兑换成人民币,这个过程是在向市场投放人民币。
2014年以前,咱们的外汇占款增加非常快,央行给出去的人民币也越来越多,“池子”自然水涨船高。2014年以后,水位下降了,而且速度非常快,大家都感觉市场上可以用的钱变少了,手头有点儿“转不开”。
为保证“池子”的水充足,央行只能主动进行投放。2015年前后央行就5次降准降息。2016和2017年,考虑到降准容易引发大水漫灌的联想,央行虽然没降准,但也用了其他的工具来保证“池子”的水位。
但是后来大家发现,水位下降速度快,其他工具没办法替代降准,2018年开始,降准被重新启用。
今年还会不会继续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2019年货币政策定了调——稳健。
在这样的背景下,并不会“下猛药“。当前,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是历史上较高的水平。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此前也强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仍需保持相对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
不大水漫灌也不等于要收紧,目前,虽然没有给出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具体指标,但也强调:应与名义GDP增速大体匹配。
这背后有三层深意:
一是:不能太紧进一步刺激信用紧缩;
二是:也不能搞大水漫灌,杠杆率好不容易稳住了,不能又上去了。
三是:强调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降准的好处也不少:
从企业角度看,可以有效增加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的贷款资金来源;
对银行来说,可以获得更多低成本的长期资金;
最终,从整体上来看,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最近不少分析师都对2019年的货币政策进行了预测,综合各方面信息,年内继续降准是大概率事件,会继续以定向降准方式为主。
至于降准的节奏和力度,不少分析师都预测,估计与去年类似,年内还可能降准2-3次,还能有大约2、3个百分点的降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