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电脑城联合创始人邝家驹:“那十年,真是很好的时光”

日期:02-18
电脑城家驹邝家驹

原标题:太平洋电脑城联合创始人邝家驹:“那十年,真是很好的时光”

大洋网讯 2018年11月15日,对邝家驹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当天,几分钟的竞价结束后,广州岗顶太平洋电脑城所在的大楼瞬间易主,24年的历史宣告落幕。

太平洋电脑城联合创始人邝家驹

在这里,曾经最早引入英特尔,如今已历经了将近二十代CPU的迭代;在这里,中国制造的相纸走向世界;在这里,曾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电脑市场,被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室授予“中华之最”金色奖牌。如今,承载了70后~90后的青春岁月的24年,一并成为历史的记忆。

“感慨。”时间已经过去了三个月,太平洋电脑城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邝家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口中迅速“划”过这个词,却没掩住深深的怀念。在广州冬日的午后,和煦的阳光里,已年过花甲的邝家驹,眼中闪过新的希冀:此生最辉煌的岁月在祖国,将来希望继续为祖国的建设发挥力量。

1993年太平洋数码广场施工现场

“你们好!”在约定地点等候已久,见到记者,邝家驹从座位上站起来儒雅地与记者握手。他一米八几的身高,身材匀称,一身休闲装和双肩包,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很难想象眼前这位学者气质的人,正是将太平洋电脑城一砖一瓦建起来,并最早引入IT产业,并把它推向“中国最大电脑市场”巅峰,不但带动整个天河岗顶片区发展,而且推动了广州市IT产业的发展,使广州成为全国IT产业的排头兵,是叱咤风云二十多年的太平洋电脑城的共同创办人。

学好中文才知道根在哪里

常年奔波于中美两国之间的邝家驹,这次专程回国,其中一件事就是处理太平洋电脑城结业收尾工作。于他而言,更重要的事是,“和老朋友见见面,喝喝茶,聊聊天”。在他眼中,这座奋斗了二十多年的城市,到处都是难舍的朋友和情谊。这一次的告别,充满了难以言表的心绪。

上世纪50年代在香港出生长大,70年代留学美国有“工程师摇篮”之称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邝家驹的人生本来与广州不会产生交集,“后来为什么会如此,里面有很长的故事。”

故事首先要从邝家驹的祖父说起。上世纪出生在香港的邝家驹,在任教于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前身)的祖父邝挺生教授的启蒙之下,进入中文学校就读。那时候的香港有中文学校,也有英文学校。邝家驹记得祖父说道:“学好中文才知道自己的根”。因此,他一直在香港上学,直到高中之后才赴美国读书。

邝家驹的思绪回到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邝家驹大学时代,年轻群体内掀起反越战争“爱与和平”的浪潮,在美的一批港台华裔留学生开始热烈探讨自己祖国的发展。“说实话,我们确实对内地一点都不了解。”邝家驹祖辈是台山人,但从小在香港出生长大,之后就去了美国读书,家族中的亲人之后也陆续搬到了广州居住。邝家驹记得小时候曾经回内地探望亲人,经常会带一些饼干、香烟、粮油,“那个时候,内地的物资确实很贫乏。”

父亲让他踏上回国之路

197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身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学生会会长的邝家驹,联合了旧金山湾区多所大学的华裔学生,组织“旅美青年科技工作者”于1979年回国考察,受到当年中央统战部熊向辉部长的接见。

那时候,邝家驹年纪尚轻,也还没取得硕士学位,这些在他看来,“留在中国的时机还不够成熟”。不过,这次的考察,给他留下了巨大的念想。

真正意义上促使他踏上回国之路的是父亲邝文炽先生的影响。2018年以105岁高寿辞世的邝文炽先生,是广东台山最具传奇色彩的爱国爱乡的慈善家,1946年他在香港创办了东南无线电专科学校,担任校长。当时,香港电子工业还不发达,在学校开办初期只有7名学生,但后来这7名学生都成了电子界的大佬。1976年,邝文炽先生又在花园街建起一座11层的电子教学大楼,成为香港唯一一家私立电子技术名校,香港无线电视台(TVB)元老级技术骨干中,就有20多位来自这所学校。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邝文炽先生的无线电专科学校完成使命,功成身退。而邝文炽先生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他开始投身家乡台山的教育事业。1986年,他为家乡捐办了全国第一所侨办中专溯源电子学校,后来又陆续捐资兴办了台山迺仓中学、台山培正中学、洞美小学。在儿子邝家驹的眼中,父亲的举动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父亲那个年代的人就希望落叶归根,他把自己一生的资源都转移到了台山,包括技术、人才、设备整个系统的引入家乡”。据统计,邝文炽先生及儿女们先后为家乡捐资累计超过5000多万元,主要集中在教育事业。

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广东省时任领导为感谢邝文炽先生的爱国爱乡义举,在广东迎宾馆宴请他,与他交谈时提到:广东的投资机会很多,您的孩子有没有兴趣回来参与建设投资?太平洋电脑城的最终建成正是从那次谈话开始的。到了1992年时,邝家驹经过几番认真的考察后,终于下定决心,抓住能在祖国做点事的机会。

建成“IT界黄埔军校”

“确实是碰巧遇到的一次机会。”邝家驹说,当时石牌村这个项目因为一名合伙人的资金不到位,整栋大楼成了烂尾楼。于是,有人建议他考察这项投资。那时候,这栋烂尾楼的周边被农田包围,前景难料,而学建筑出身的邝家驹与合伙人看到了它的未来。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邝家驹正好发挥了他学建筑的优势,包括楼房的修建,后期的装修,基本上由他一手亲力亲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栋大楼正式启用。邝家驹记得很清楚,太平洋电脑城在1993年6月开张营业。

他们一开始只建了一栋楼,邝家驹与合作伙伴发现,临近这栋楼附近有一个加油站,于是,又把加油站那个位置谈下来,建起了第二栋有十二层的新楼,这栋楼也在1997年开业。现在看到的这两栋标志性的建筑,不但开启了广州IT产业的辉煌时代,也带动周边商业活动的兴起。

有人把太平洋电脑城称赞为80后计算机专业学子们的“IT界的黄埔军校”。可以说,到1999年的时候,太平洋电脑城随着太平洋电脑网的上线,达到了一个顶峰时刻。每逢新品上市,在以太平洋电脑城为核心的岗顶数码圈,常出现万人空巷的场景,汽车行驶通过1.3公里的数码一条街,最少也要花40分钟。

太平洋电脑城在广州的一举成功,让邝家驹及其合作伙伴非常兴奋。他迅速把这一模式推广到上海和北京。为了更好地稳扎稳打,邝家驹和家人放弃了在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一家居住在北京,更深入学习中国文化,一住就是几年。

北京的北大太平洋科技发展中心的建成,还颇费了一番周折。这栋当时是北京四环以外最高的大楼,为庆祝北京大学创校100周年,设计高度是100米,不过根据早年文件的规定,为保障西郊机场飞机的航道,最高不能超过60米。“1957年的飞机和现在的飞机完全是两码事,这个数据早就该更新了。”话虽如此,要继续推进建设,邝家驹最后费尽周折,才得到国家教育部的特批。

北京太平洋大楼的建成,极大地吸引了周边的IT“散户”。邝家驹说起当时的情形,仍激动万分。“大楼柜台放开招租的第一天,公司同事一早打电话给我说,快点来现场看看。”邝家驹描述当时的场景:“大家都在排队抢位置,还有整个‘村’集体入驻的”。举世闻名的北京中关村科技产业城,实际上是从北大太平洋科技发展中心起步的。

此后,又在上海建成了上海太平洋数码广场。

65岁不退休希望继续作贡献

“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真是很好的时光,没想到变化来得这么快。”邝家驹感叹道:“技术的不断进步,有时候需要不断的变化。”他感慨,“我们大概是陶醉在那种辉煌之中,变化的速度稍微慢了一点。”

其实,在最初互联网浪潮来临之时,邝家驹与其同事也曾做过积极的调整。“我们也意识到要转型了,也考虑过是不是要做互联网公司,还想过要不要开餐馆”。不过种种原因,让他们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比如,我们想做一个综合性商业楼,底下做商场,上面做餐饮,但因最初没有排油烟的建筑设计而作罢。”邝家驹感慨道。

“后来,互联网浪潮滚滚而来,太平洋电脑城的命运已经注定。”邝家驹笑道,“对我这种学工科的人来说,做起事情来一板一眼,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更新、年轻人的步伐。”在他眼中,太平洋电脑城最红火的时候,一年上千万的纳税额,连续多年被广州天河区税务局评为纳税大户。它所在的石牌村更是热闹非凡,大量人员的涌入,带动了整个区域住宿、餐饮以及仓储的发展。与石牌村合作了多年,邝家驹已经与石牌村的历届领导都成了真诚合作的好朋友。

邝家驹说,2010年之后,政府也在积极助力寻求出路。2014年,天河区印发的一份转型升级的方案,提出将以太平洋数码广场等卖场为示范,打造“体验式主题潮流区”。但最终因转型的难度太大,只能不了了之。

虽有不舍的情怀,历经岁月沧桑,邝家驹更多了一份豁达。他说:“现在回头看来,20多年时间的生命力已经超预期了。”

“我今年已经65岁了还不退休,希望能继续作点贡献。”感慨过后,邝家驹迅速把人生坐标调整到一个新的原点。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杜安娜 罗嘉妮

天津高院确定商事审判工作要点 光明网:知网不断涨价 源自学术机构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