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英媒:中国白酒能否真正走向世界?
参考消息网2月17日报道 英国《经济学人》网站1月31日发表题为《中国白酒能否走向世界》的文章称,白酒是地球上饮用人口最多的烈性酒,但这完全是因为中国人喜欢。中国每年的白酒消费额高达啤酒的3倍、葡萄酒的15倍左右。白酒产量能达到每年100亿升,是全球第二大烈性酒伏特加的两倍以上。如此海量的白酒足以灌满每个英国人家里的浴缸。2017年,茅台市值达到715亿美元,超过了英国酒业巨头帝亚吉欧。
多年来,欧洲人和美国人逐渐喜欢上了曾经默默无闻的俄罗斯烈酒伏特加,以及用带刺植物酿造的墨西哥龙舌兰酒。但中国白酒企业在全球市场取得的进展并不多。直到不久以前,一些中国白酒厂商才开始加紧开拓海外市场。
海外将是一个挑战。对于不习惯的人来说,白酒会冲击你的感官。白酒的成分主要是粮食。与酿造威士忌或者啤酒不同,白酒通常采用固态发酵法。粮食会与酒曲混合,然后堆在一起,装入坛子埋到地下,或者有时存放在密封坑里。经过适当发酵的固体混合物还要放在蒸馏器中加热蒸馏,才能生产出度数高的白酒。最简单的白酒品种可以在一两周内完成生产流程。更复杂的品种需要经历多次发酵和蒸馏,耗时长达九个月。无论哪一种白酒都需要最后存放在一人高的陶瓮里催陈。
于是,中国白酒产生了五花八门的品种,酒精含量大多在50%以上。内行根据香型将白酒分为四大类:清香、浓香、酱香和兼香,但人们很少品味其中的细微差别。白酒更多是一种社交润滑剂,通常用于和家人、同事或客户的饭局。人们会一饮而尽,而不是小口细抿。没完没了的敬酒会把宴会变成考验耐力的场所。
鉴于全世界对中国菜的熟悉程度,外国人对白酒知识的无知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更麻烦的是,西方人一般不喝纯的烈酒。利用白酒调制鸡尾酒需要更多想象力和更多配料,往往不是普通酒吧和家庭可以应付的。由于酒精含量很高,白酒在一些对酒类征收重税的国家会显得比较昂贵。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常常把与白酒有关的糟糕体验带回国。此类负面体验与白酒本身关系不大,而是更多涉及在乱哄哄的场合被强行劝酒的方式。
西方人对白酒缺乏兴趣也许是有历史原因的。《白酒:中国烈性酒的重要指南》一书的作者德里克·桑德豪斯指出,美国人最早是在实施禁酒令的时期对中国菜产生兴趣的。他认为这种巧合使中国酒文化丧失了搭上新菜系顺风车的机会。时至今日,美国许多小型中餐馆和外卖店放弃了酒类经营许可证,这同样不利于传播白酒文化。墨西哥菜餐馆则更有动力承担与许可证相关的各种烦恼与费用,因为店主们相信自己能够利用“玛格丽塔”(一种用龙舌兰酒配制的鸡尾酒——本网注)这样的“甜蜜毒药”赚到钱。于是,拉美酒企也可以更加轻松地引入一些不太知名的烈酒品种,比如梅斯卡尔酒和皮斯科酒。
很长时期以来,中国大型酒企对行销海外的兴趣不太大。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放国内经济以来,中国酒厂主要忙于满足国内需求(白酒产量在截至2013年的十年里增长了两倍左右)。但最近几年,酒企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除了输出自家最负盛名的品牌,中国酒企还生产了专门销往海外市场的新产品。
白酒企业认识到自己越来越需要在中国国内市场与杜松子酒、威士忌、葡萄酒等西方酒类展开竞争。许多酒企认为,加深中国消费者对白酒品牌的国际化印象,有助于白酒企业守住国内市场,抵御外国时尚酒类。这一观点也许是对的。白酒发烧友、一家伦敦鸡尾酒酒吧的老板保罗·马修告诉记者,中国公司经常向他咨询英国酒类市场的情况。但他表示,中国酒企的目的往往只是拍摄外国调酒师用自家产品配置鸡尾酒的过程,以便放到中国社交媒体上,表明其品牌受到了外国人的重视。许多酒企觉得,摆出一副开发海外市场的架势是有好处的。(编译/刘子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