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胡集书会:800年不散的曲艺约会
新华社济南2月16日电(记者邵琨)一副快板、两个大鼓,几名民间艺人在简易舞台上操着乡土音调表演,快板声音清脆,艺人唱腔独特。百米长的街道上,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每隔几米就一个台子,谁说得好就听谁的。谁的台子前围的人多,谁说得就精彩。”早上8点多,家住20里外的吴西荣姊妹就带着90岁的母亲来到胡集镇,等待一年一度的曲艺盛宴。
吴西荣和母亲等待的就是从河北、天津等地而来的380多名艺人和他们的曲艺节目。每年正月十二,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来到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摆好擂台,说书唱戏。这一活动被称为胡集书会。
这天,在胡集镇中心街沿街摆了30个台子,艺人在各自的舞台上,同时轮番演出,群众自由观看。江西婺源的郑意祯表演了信河道情《子糕情》等节目,与其他艺人表演的西河大鼓、沧州木板、三弦书等切磋。
常年来此听书的人们惊喜地发现,这天的曲艺表演者中不仅有老人互相竞技,还有不少“小艺术家”。
靠近十字路口的擂台上,13岁的马瑞正在表演快板《猪八戒拱地》,童声清脆、惟妙惟肖,赢得台下群众阵阵欢呼;旁边的擂台上,大二学生尹朝正在表演快板书《三打白骨精》,他语速快、吐词清,火眼金睛、抡棒打妖精等精彩动作在节奏欢快的配乐中逐一闪现。
胡集是惠民县东南最大的一个集镇,农历二、七逢集,农历正月十二是春节后的头一个大集,这天必举行灯节书会。
胡集书会研究会会长胡同利说,胡集书会始于宋元,兴于明清,一直沿袭至今,有800年历史。书会最早源于曲艺人的竞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以联谊为主、具有习俗性质的自发性民间曲艺交流活动。
在胡集镇,曾有“不图宅子不图地,就图胡集几台戏”的说法。如今虽稍显夸张,但听书依然是当地群众的一大爱好。2006年,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当日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胡集书会的说书艺人会走进村庄景区,把曲艺送到基层群众和游客中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胡集书会举办的同时,中国曲协“送欢笑到基层”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走进胡集。首次参加胡集书会的艺人登台打擂、竞技交流,并通过现场评比表彰获奖艺人,吸引鼓励更多曲艺新人到胡集说书献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