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业农村部回应水产养殖污染环境:科学养殖不会污染
新京报快讯(记者 许雯)针对“水产养殖污染水生态环境”的质疑,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今日(2月15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应,并非所有水产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都会对水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科学合理养殖可净化修复水生态环境
于康震坦言,有一些地方水产养殖与水生态环境的关系处理得不是太好,发生水产养殖污染环境的事情,在个别地方还比较严重。但水产养殖与水环境污染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画等号的问题,只有出现了不协调,才会带来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污染只是个别地方才会出现。
他指出,水产养殖从养殖对象上大致可以分为鱼、虾、蟹、贝、藻这几大类。从养殖方式上有两类,一是投饵型,二是不投饵型。并不是所有水产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都会对水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事实上,只有高密度、不合理的投饵型养殖方式才会对环境有比较大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相反,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对水生态环境还有净化修复的作用。”他说。
贝藻养殖每年减排相当于造林50万公顷
于康震给出了一组数据: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水产养殖排放量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来计算,占农业排放量的4%。水产养殖污染物大多为氮磷等有机物,主要是造成水域环境的富营养化,对水体的影响总体不是很大。
另外,我国海水养殖中贝藻类以及淡水养殖中的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都是不投饵型的水产养殖品种。其中,贝藻类占海水养殖总量的83%,滤食性的鲢鳙鱼类占淡水养殖总量的25%。这些养殖品种都对环境有着良好的净化修复作用。
于康震进一步解释说,很多水生态环境富营养化的地方治理,其中一个选择就是投放鲢鳙鱼。国际上利用湖泊中的鱼类控制和改善水质的案例很多,在我国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重点湖泊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都通过投放鲢鳙鱼这些滤食性的鱼类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据测算,2016年仅鲢鳙鱼养殖一项就可以消除水体中的氮大约37万吨、磷14万吨。
中国工程院的一项咨询研究项目结果显示,海水贝藻类养殖具有高效的“固碳”作用。我国海水养殖的大型海藻每年可以从海水中移出碳30多万吨,养殖贝类可以移出的碳达到近90万吨,仅仅贝藻养殖这两项,每年就可以移出碳120多万吨。我国海水贝藻养殖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贡献巨大,打一个比方,相当于每年造林50万公顷,生态效益显著。
责任编辑:王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