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环境治理绝不能走回头路
环境治理的过程就是政策落地的过程,也是政策完善的过程,更是政策精准发力的过程,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环保治理的力度不会放宽、放松,更不能走回头路。”在2月14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表示,当前几十年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能在几年之内解决,但是加强环境治理的大方向不能动摇,同时要统筹兼顾,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要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相关报道见03版)
经过多年治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在这种背景下,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的表态给人们吃下定心丸。去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故此,环境治理的力度不会放宽、放松,更不能走回头路,值得激赏。
同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按照中央擘画,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这一宏大目标,也不容环保治理停一停、歇一歇,更不容走回头路。
环境治理不走回头路,不等于奉行一刀切思路。此前,一些地方打着保护环境的旗号,轻率决策、粗暴施策,大搞一刀切做派,结果适得其反,也引发民怨。为此,生态环境部专门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环境治理,统筹兼顾,重在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这也是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环境治理方向。
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提供技术支持;其二,提供资金支持;其三,提供政策支持。换言之,真正有智慧的地方政府一定摒弃懒政思维,不是急吼吼甩包袱,而是从长计议,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多赢。正如生态环境部在具体部署中指出,在生态环境执法督察工作中,要像重视群众信访举报一样,重视并解决企业对环境监管的合理诉求,既做到严格执法,又做到热情服务。
环境治理,本身是城市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考验着施政者的治理水平。不久前,北京市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一系列数据坐实北京市去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加强,城市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比如,完成450个村“煤改清洁能源”,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清洁优质能源占比超过96%;开展“清河行动”和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完成非建成区84条段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3%;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新增造林26.9万亩……有破有立,治理有效,这种环保显绩折射出北京市环境治理达到一定的境界,备受称道。
环境治理从来都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题,更不是表表态发发文件就能完成的事。无论打赢蓝天保卫战,还是打好碧水保卫战,乃至推进净土保卫战,都是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治理的过程就是政策落地的过程,也是政策完善的过程,更是政策精准发力的过程,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这是中央描写的环保愿景。愿景并非遥不可及,既坚定信心、坚守阵地、坚持不懈,牢记生态环境保护的初心和使命,又创新和改进环境治理方式,改进和规范督察工作,让各项政策举措更有成效,我们就能在环境治理中完成既定任务、达到既定目的,真正呈现各方乐见的美好景象。
本报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