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陆铭在读丨中国经济已经现代化了,但人们的思想还没有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特聘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客座教授
(或兼职研究员)
受聘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日本一桥大学等多所高校。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发展、社会经济学。
陆铭
除了经济学,陆铭的阅读兴趣也广涉文学、哲学和艺术等领域,并从其中对当前经济研究进行反思。这两年,他的线上线下讲座不少
(这也一直是他以经济学走进公共领域的方式之一)
,常有感触:“中国经济已经现代化、全球化了,但是人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时期。”最近他在我们的“在读”栏目中也重提了这一观点。
《大国大城》,作者:陆铭,版本: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7月
1.最近在读的是哪本书?
我正在读何帆的《变量》。一个人要拓展自己的视野,要么就自己去做观察,要么就借着别人的书来了解新的事物。何帆的这本书,带我去了解了一些平常不太接触的人,知道了当下很多容易被忽略的事,比如运用在棉花田里的无人机,还有电子竞技。在通俗化方面,他做得比我好。
2.阅读次数最多的书是哪本?
海子和顾城的诗。除了诗之外,恐怕很少有值得反复读的书了。
3.最近一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是哪本?
苏力的《大国宪制》。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很多制度如何由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来解释。当然,得到解释是一方面,但是作者没有去讨论这种制度和现代化之间的冲突,这是略有遗憾之处。不过,对一本书也不能苛求太多。另外,我不太喜欢作者时不时的对批评中国传统制度的学者有所嘲弄,不同的人对于中国传统的看法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角度不一样,希望达到的目标也不一样。解释是为了理解,批评是为了发展。
4.最欣赏的作家/学人有哪些?
苏东坡,鲁迅,王小波,顾城。文字好,不合群。
5.最想写出怎样的一本书?
想写一本关于中国经济的书。我最近这些年一直在试图用空间政治经济学来分析中国经济,这个视角可以从制度角度入手来讨论当前中国生产要素市场的扭曲,以及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
6.最近一年最失望的书有哪本/哪些?
这个问题不答了。
7.最近一年最被高估的书有哪本/哪些?
《斯通纳》。我真的无法理解这本书为什么受到那么高的追捧?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笔,各个方面,这本书我觉得都一般般。
(不好意思,我批评外国书,反正作者看不到。中国的出版社别打我。)
8.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有哪些?
可能没有。第一可能是因为读的多,记住的少。第二可能是因为我这个人没有偶像。
9.最想邀请哪些人去你家做客?
想请的人都死了。所以还是别请了。怪吓人的。
10.最近读到什么文章记忆犹新?
《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批评了经济学,说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经济人,但是却忽略了很多其他重要的因素,例如对失去荣誉、尊严、地位的恐惧,对变化的怀疑,对稳定安逸的向往。真的,由于对这些东西的忽略,经济学似乎很难理解民粹主义,以及全世界范围之内反全球化和反市场的思潮。我觉得这些批评是对的。
11.在不知名写作者里,有哪些人特别值得推荐给大家?
一个人如果出过书,我又说别人不知名,这个是不是太过分了?所以我只好推荐自己了。哈哈哈。
其实我很想推荐王文剑,这个人的第一职业是经济学教授,是我的同行,但是却写草原历史。还和铲史官、漫画家一起合作出版了中国的《千年维新》。
12.你自己的著作里,最满意的作品是哪本?
《大国大城》。这本质上是一本有关中国经济的学术书,但是我采取了阅读友好的写作方式。
13.你自己的著作里,最遗憾的作品是哪本?
广义的来说,如果把有声读物也作为著作的一部分的话,那么我在喜马拉雅FM做的中国经济72讲,是有点遗憾的。我想通过这个语音节目,做一些关于中国经济的解读,而且是深入浅出的,但是语音节目的听众更喜欢不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内容,也不太理解为什么对于中国经济的批评是特别重要的。
14.你一般选择什么样的环境阅读?
工作不太繁忙的时候,找一个半天读书。还有睡觉前。在地铁上、飞机上,也是我集中阅读的时间。现在去市中心,越来越不愿意开车,而是喜欢坐地铁看看书。
15.如果让你现在给新京报文化频道写一篇文章,题材和体裁不限,你可能会写什么?
我想可能会写中国民众的社会文化心态,与中国经济城市化和全球化趋势之间存在的矛盾。最近我经常说,中国经济已经现代化、全球化了,但是人们的思想仍然停留在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时期。
16.有想过下一部著作的计划吗?是怎样的一部著作?
写城市。我会在这本书里讨论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环境宜居这些目标之间的关系。想把这本书写得比《大国大城》再进一步通俗一点,主要还是希望把科学研究得到的一些结论,传播给社会公众,以澄清一些有关城市发展和公共政策的误解。
作者:陆铭;采访:罗东
编辑:李妍;校对: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