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时代

日期:02-13
中国电影工业化电影

原标题:开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时代

开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时代

2019年春节档,中国本土制作的7部影片竞争激烈,整个假期期间电影票房达58.4亿元,观影人次达1.3亿。其中,2月5日,正月初一的单日票房达14.43亿元,刷新了去年正月初一12.68亿元的单日票房纪录。

《流浪地球》在竞争中成为票房领先者,其成功的原因在于,它是中国第一部具有“好莱坞商业娱乐大片”色彩的电影,即以科幻、灾难与特效结合,制作出不逊于好莱坞电影的观片感受,但里面拯救地球的主角是中国人。这无疑是一次形式与内容上的突破,超出了国人对中国电影制作水平的判断与想象,赢得了口碑。

某种程度上,《流浪地球》的成功在于它模仿了好莱坞的制作方式,从而让观众获得好莱坞大片的体验,尽管尚显稚嫩,也不完美,但它从整体上提升了中国商业娱乐大片制作水平。应当说,它开启了中国电影工业化时代。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2018年国内电影总票房突破600亿元,城市影院观影总人次达17.16亿。截至2018年底,全国银幕总数突破6万块,位居世界首位。也就是说,中国具备了支持中国电影业繁荣的市场基础。电影产业能否有速度、有质量地发展,关键看电影行业自身的进步。

好莱坞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产业体系,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市场更熟练的掌握,其电影工业化与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好莱坞长久不衰的秘密在于不断推出奇思妙想的创意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相比较而言,中国电影业缺乏创意,更缺乏成熟的产业链与标准化的制作流程,处于前工业化时代。

中国电影市场随着城市化发展,院线和屏幕数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提升也提升了电影消费需求,因此,电影票房持续高增长。正是这种高增长状态,导致中国电影产业短期化倾向,即更在意短期收益,而不是长远发展,让中国电影业走在一个错误的道路上,浪费了一些机会。

这种短期化倾向主要表现在资本急于套现,带有强烈的投机色彩,而不是想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各路场外资金涌入电影行业淘金,但是这些主导性很强的资本并没有专业的经验以及合格的制片人,一些资本就是以赌博的心态参与电影投资,投机资本冲击了电影从业人员,大家更愿意赚取“傻钱”,而不在乎电影制作水平与市场。

对于很多影视公司而言,虽然努力建立一套自己的体系,但缺乏专业化与标准化,全靠公司老板、管理者、导演或行业大佬等个人经验判断,部分作品无法在市场中盈利。《小时代》的成功,鼓舞了投资者开始为中小城镇青年这一最大观影群体进行专门定制,先是追主题,如青春片、喜剧片等,然后通过人为制造“流量明星”,用小鲜肉、小花为主演,导致电影制作水平低,流量明星片酬过高的现象。《大圣归来》等电影的成功则掀起了IP热,投资者开始购买各种IP,似乎有了IP就可以在市场中获利,但最终表明这只是妄想。

由于以中小城镇青年为主体的观影人群喜好并不明确和稳定,这些投机取巧的方式只能偶尔成功,大部分项目失败。为了避免这种风险,电影营销在电影产业中开始占据重要位置,即通过各种网络宣传,雇佣社交明星与水军制造口碑,在各种平台打高分,甚至在社交媒体制造刺激性话题,吸引观众观影。这种方式最终也导致一次次受骗的大众厌倦。

中国电影业最先在硬件领域开始追赶好莱坞,比如万达在青岛建设了东方影都,让中国拥有了全球领先的拍摄基地以及机器设备,《流浪地球》、《环太平洋2》等商业大片就是在它的摄影棚完成。在特效制作方面,由于中国电影将资金主要投给流量明星片酬,这种过于依靠明星的方式导致没有多少钱用在特效,使得中国特效公司生意过少而难以发展,《流浪地球》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缺少资金的它无法承受外国特效公司的成本,把特效工作承包给了国内公司,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流浪地球》利用东方影都最先进的影棚、国内特效公司,通过好莱坞式的专业制作方式,成功出品了一部中国本土制作的工业化电影大片。这与中国过去依赖明星、IP等电影以外的方式不同,是在电影制作方面投入更多努力,更加专业化、标准化,最终获得成功。这应该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方向,即不应该过度追逐短期利益,而是提高整个行业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以及制作方式的标准化,制作更多具有娱乐性、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好电影。

地方竞相出台营商环境“升级版” “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指日可待 “文旅”融合后的首个春节黄金周: 超4亿人出游 客流及收入增速放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