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拼优惠政策,没有低要素成本,上海靠什么找到制胜之道?
摘要:在市场格外需要信心、企业特别需要温暖的时候,上海要带头点燃“冬天里的一把火”;靠什么点燃这把“火”?特别重要的“燃料”,就是营商环境的优化再优化。
用一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来为己亥新春开局,足见市委、市政府的良苦用意——环境就是竞争力,对上海来说,“营商环境”四个字的分量可谓千钧;一年之计在于春,优化营商环境这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也需要在此刻来一次再出发、再提速。
当今世界的竞争,相当程度上体现为制度环境的竞争,而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优质营商环境,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之基。上海是要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城市,要赢得城市发展的主动,不可能简单依靠优惠政策的比拼,更不可能靠低要素成本来竞争,唯有优化营商环境才是最持久、最强劲的制胜之道。
而在触手可及的当下,优化营商环境,更是上海落实总书记亲自交给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的先手棋,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一招——借用市委主要领导的话说,在市场格外需要信心、企业特别需要温暖的时候,上海要带头点燃“冬天里的一把火”;靠什么点燃这把“火”?特别重要的“燃料”,就是营商环境的优化再优化。
过去一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议题,牵动了上海方方面面的关注,亦倾注了无数人的心血。我们看到了“一网通办”这一张“大网”的织起,看到了诸多领域各种环节的指标变化,也看到了中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跃升。
但人们深知,努力改善营商环境,尤其是针对一些固有的制度性瓶颈问题大胆开刀、不惜伤筋动骨,最终目的并不是让排名提升几位、指标漂亮几分——它们固然重要,但有些东西比它们更重要。营商环境的要害在于公平、便利和效率,这些实现与否,最终要问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感受度,要看市场活力、企业信心、市民群众获得感。
无论是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的评价,还是政府部门的自我要求,抑或是置于国际水准中作参照,都印证着一句话: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前期努力效果可嘉,但有些已压缩的时限,还可以再压缩;有些可削减的流程,还可以再削减——即将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2.0版”实施意见中,就充满了这样的干货。
这里面,有不少需要政府部门自我加压、自我倒逼甚至自找麻烦的事,也有不少硬骨头、“老大难”。但上海的使命,就是“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只要有再提升、再完善的空间,就要想尽办法向前冲、努力改,这是改革应有的担当,也是市场和社会真切的期盼。
而在“点”的深化之外,进入“2.0版”的营商环境优化行动,更被期许以“面”的协同、“体”的联动。这就更需要一种高层次的对标意识和改革自觉。
像辛辛苦苦建立起的一网通办这张“网”,如何从一张形态已经比较齐备、节点已经相当丰富的“物理的网”,化身为一张更为高效、更为精准、更为实用的“治理的网”,就看方方面面是否协同联动、相互补位、主动作为。其间许多具体问题,比如数据能否做到100%归集,又尽可能地按需100%应用,打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比如除了该上网的上网,该通办的通办,这张网还能不能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让企业和市民对于接受政务服务,有一种近乎于“网购”的便捷感和愉悦感?如此种种,都需要既刀刃向内,又主动作为,其指向的都是深层的改革意识。
改革之路漫漫,每一点滴的进步和成就,都是下一次出发的起点。改革也注定伴随挑战和压力,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但我们坚信,一个愈加优质的营商环境,会让上海更具吸引力、竞争力,让这座城市活力迸发、魅力四射。冲着这些,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栏目主编:朱珉迕文字编辑:朱珉迕题图来源:东方IC图片编辑:邵竞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刊于2月12日《解放日报》,原题为《优化营商环境要再出发再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