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编剧充分自由 期待《三体》能拍出来

日期:02-10
流浪地球三体刘慈欣

原标题:给编剧充分自由 期待《三体》能拍出来

刘慈欣@视觉中国

电影《流浪地球》海报

自大年初一开播以来,《流浪地球》口碑爆棚,在各大影评平台的评价均为高分。这部被称作“中国第一部史诗级科幻电影”的作品,上映4天来票房已突破10亿元。

而在电影叫好又叫座的背后,是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刘慈欣。

刘慈欣,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小说《流浪地球》作者、同时也是电影《流浪地球》的监制。

作为原著作者,刘慈欣告诉记者,电影《流浪地球》的呈现完全达到了他的预期,“电影中的影像和我写小说时的想象比较吻合。”此外,由于电影中的诸多“硬科学”也都得到了“技术至上论”的刘慈欣的认可,他告诉记者,《流浪地球》绝对是一部“硬科幻”电影。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在未来,太阳即将膨胀为红巨星,会毁灭太阳系内所有行星,于是人类启动了“流浪地球计划”,在地表建起无数台行星发动机,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人类由此进入漫长而黑暗的集体大逃亡的故事。

原作与改编:

“改编更符合电影形式”

春节电影市场激战正酣,年还没过完,刘慈欣却感冒了。记者拨通了电话后,电话那头的他颇为吃力地“喂”了一声。但在提到电影《流浪地球》的反响之后,他立马打起了精神,说话也有了力气,只不过仍不时会咳嗽几声。

他说,尽管自己的家人还没有看过电影《流浪地球》,但他的朋友看过之后都给予了不错的反响。

至于电影和小说之间的比较,他则认为,两者由于不属于一个“系统”,也就没有办法去比较。“电影的故事对原小说进行了改编,人物关系、场面描写也更加生动、细腻一些。”

广州日报:电影《流浪地球》的呈现效果是否达到了你的预期?电影作品的呈现和小说的呈现有哪些区别,两者各自的优劣在何处?

刘慈欣:肯定是达到预期了。至于优劣在哪里,因为小说和电影不是一种东西,小说也没有画面,所以两者也没有办法去比较。

但是,电影主要在故事上进行了改编,而且改编幅度还是比较大的。原来在小说中的故事,属于大框架式的那种,时间跨度很大,叙述也是很粗放。电影只截取了其中一个“断面”,把它进行细化了,对于人物关系以及当时社会场景的描写也更生动、更细腻了一些,会更符合电影的表现形式一些。

广州日报:你的家人和朋友是否已经看过了《流浪地球》,他们怎么评价?

刘慈欣:我家人还没有看过,但是有朋友看过了,反映都还是挺不错的。

科幻电影与科幻文学:

“不是简单的促进关系”

《流浪地球》叫好又卖座,国内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否就代表着未来的科幻电影一片“蓝海”,科幻小说作者的身价也能因此“水涨船高”?

刘慈欣告诉记者,从过去来看,其实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大。此前,之所以科幻小说的改编市场能够这么火热,主要是和国内的科幻编剧缺少有关,但随着科幻电影工业体系成熟,科幻编剧的成长,科幻小说作家的改编权或许更不好卖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并不是简单的促进关系。”

广州日报:电影中的画面,是否就是你写小说时想呈现的画面?比较符合之前写小说时想象的情境?

刘慈欣:对,比较符合想象,和我写小说时的想象还是比较吻合的。

广州日报:此前,你将电影《流浪地球》称作是“开辟了中国科幻大片的元年”,这对于科幻作家来讲是否也是一个机遇?

刘慈欣:这个不好说。因为科幻作家是处于科幻文学的领域,科幻电影的繁荣当然对科幻文学是一件好事,但它是不是就一定能够带动科幻文学呢?这个还真的不好说。因为在美国,美国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的发展,两者的关系就不是太大,所以说,这个电影是否能够促进科幻文学的繁荣,这个我就不清楚了。

就目前来说,这部电影对科幻文学的带动,就是它给了许多科幻文学一个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机会,给了科幻作家转让改编权的机会。但这只是特定时期的一个现象,其实早在电影《流浪地球》出现之前,国内科幻小说的IP改编市场就已经很热了,之所以这么热,主要原因是国内缺少科幻编剧。

但是随着科幻电影工业体系的逐渐成熟,科幻编剧肯定也会一批批成长起来。而科幻片、特别是大成本的科幻片,其实更加适合原创,并不是太适合改编。在这种情况下,科幻电影充分发展之后,科幻小说的改编权其实也不一定会“水涨船高”。相反,它可能也会变得比现在更小了。

所以说,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是简单的促进关系。

“软科幻”和“硬科幻”:

“《流浪地球》绝对属于硬科幻”

有观点认为,电影《流浪地球》中的主线剧情实际上与科学联系并不算紧密,相对比较“软”,而“技术至上论”的刘慈欣则对此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是严格按照科学的原理来叙述的。”

电影《流浪地球》中的“硬科学”比比皆是,无论是“洛西极限”,还是“引力弹弓”,都是科学范畴的内容。而木星的图像、空间站的图像、地球运行的图像都符合科学原理,“没有任何超自然的东西”。

所以在刘慈欣看来,《流浪地球》绝对称得上是一部“硬科幻”。

广州日报:电影《流浪地球》也引起了“硬科幻还是软科幻”的讨论,有观点认为它的主线剧情实际上与科学联系并不算紧密,因此也较“软”。你是如何看待的?

刘慈欣:电影《流浪地球》与技术的连接实际上很紧密,除了小说中原来有的内容之外,剧情中地球逃离太阳系的过程,它都是严格地按照天体力学的原理来叙述的,其中没有任何“超自然”的因素。

另外,在电影的后半部分,那些在小说中原来没有的科幻内容,比如地球接近木星,木星的引力可能产生的潮汐力,也就是“洛希极限”,可能因此会把地球扯烂;还有地球的大气进入木星,和木星内以氢为主的大气混合会产生爆炸,这些都是科学,都是技术的内容。

包括电影中画面展现的木星的图像,展现的空间站的图像,以及地球运行时的景象,都是很符合科学原理的,这部电影中并没有任何“超自然”的东西。所以说,《流浪地球》绝对是一部“硬科幻”的电影。

广州日报:你在很多场合说过自己坚持“科学主义”“技术至上论”“疯狂的技术主义者”,所以,电影《流浪地球》中的诸多“硬技术”也让电影成为“硬科幻”。

刘慈欣:其实,传统的科幻小说作家都是这样的。

《三体》与《流浪地球》:

“我也期待它能拍出来”

刘慈欣中篇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电影的成功,也让人再次记起了他那一直没有如愿上映的《三体》。

“我也很期待它能够拍出来。”刘慈欣说,但是未能如愿完成的具体原因比较复杂。他告诉记者,当一个科幻作家的作品被搬上了大银幕,由文字变为了图像,心里还是非常激动的,尤其观众比读者的数量也增长了至少“十倍”。

广州日报:根据既往的经验,短篇科幻小说大多数会比长篇科幻小说改编完成的电影成功,相比较中篇小说《流浪地球》,你的长篇小说《三体》更加复杂,从开始宣布要拍电影就一直受到科幻迷的期待,但是却迟迟没有完成,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有哪些期待?

刘慈欣:我当然是很期待它能够拍出来,能够和大家见面。但是,具体存在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我一时也说不清楚,这个问题我觉得你可以问一下制片方。

广州日报:对于一个科幻作家来说,当自己的小说被搬上了大银幕,自己看到笔下的小说还原出了现实的画面,是不是也挺激动的?

刘慈欣:那当然了。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够变为图像,特别是电影的观众数量要比书的读者要多出来十倍也都毫不夸张。这当然是很让人激动的事情了。

广州日报:今后或许你的很多作品都会被搬上大银幕,你对这些作品是不是也会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刘慈欣:提到“很多”,其实还很难说,就目前来看,就只有《流浪地球》一部电影,剩下的其他作品还没有,甚至连处于实质运作阶段的也没有。至于说《疯狂的外星人》的影片故事灵感来源于《乡村教师》,只能说故事和原作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很难说是原作的改编。

原著作者与科幻编剧

“电影编剧是团队完成的”

对于原著作者和科幻编剧的关系,刘慈欣更倾向于给予编剧创作充分的自由。“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像《流浪地球》的编剧创作,我就没有参与。”

他解释说,原著作者并不懂电影,如果对于自己的作品又很偏执,不允许修改,实际上参与进去也只是对编剧创作进行干扰罢了。他说,像这种大成本的电影的编剧工作,都是一个团队去协作完成的,而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

广州日报:如果今后拍摄《流浪地球2》,邀请你作为原著作者参与编剧的创作之中,担任科幻编剧的角色,创作出一个合情合理的“续集”,你是否会参与?

刘慈欣:这个还不知道,还是要看制片方的意愿吧。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电影的主要创作者是导演、编剧、制片方等,原著作者在其中并不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只是一个原著作者,起不到多大的作用,除非你指定他担任编剧。但是,一般来说,像这种大成本的电影的编剧,都是一个团队去协作完成的,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

所以说,我作为原著作者,我更加倾向于给予编剧充分的创作自由。像这部《流浪地球》的编剧创作,我就没有任何干扰或者实质参与过。事实证明,我这个选择还是正确的。因为从原著作者来说,我并不懂电影;另外,原著作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或许会有种很偏执的“坚持”,好像别人改一改东西,他就会觉得不舒服。所以实际上你参与进去也只会对电影编剧的创作进行干扰。

广州日报:不少读者和影迷对于电影《流浪地球》后续的故事都非常期待,如果有机会,你是否会继续创作新的小说《流浪地球2》?

刘慈欣:我本人并没有这个计划。至于电影它会不会拍第二部,那就不是我的事了。

白云机场单日客流量超22万人次 到越秀公园 看“最绿色”花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