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冠军将提前揭晓 中国科幻黄金时代就此到来

日期:02-08
流浪地球春节档票房

原标题:《流浪地球》票房登顶,春节档冠军将提前揭晓

2019年春节档票房冠军极有可能已经提前决出。

今年春节8部电影同台竞技,题材多样,老少皆宜,《疯狂外星人》《飞驰人生》《流浪地球》《飞驰人生》等预售成绩都不错,《小猪佩奇》和《熊出没》的观影热情也持续走高。2月7日,春节档票房大战第三天,作品中口碑最好的《流浪地球》直接实现票房逆袭,登顶春节档单日票房榜首,春节档冠军将提前揭晓。

今天,新京报给各位带来春节档电影盘点,读者朋友可在最后参与投票选出自己支持的电影。

票房:《流浪地球》票房登顶,春节档冠军将提前揭晓

▲影片《流浪地球》凭借口碑,在排片率和票房上实现逆袭,成为目前春节档的口碑和票房双料冠军。

▲影片《流浪地球》凭借口碑,在排片率和票房上实现逆袭,成为目前春节档的口碑和票房双料冠军。

2月7日,春节档票房大战第三天,作品中口碑最好的《流浪地球》直接实现票房逆袭,登顶春节档单日票房榜首。据新京报记者统计,《流浪地球》仅用三天就从史上最残酷春节档杀出了一条逆袭之路。大年初一,《流浪地球》位居票房榜第四位,前三名影片还是《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和《新喜剧之王》;大年初二,《流浪地球》反超了《飞驰人生》和《新喜剧之王》,单日票房仅次于《疯狂的外星人》;到了今天截稿前,《流浪地球》直接以24.6%排片率收割2.6亿票房,票房超出曾经的票房冠军《疯狂的外星人》。

口碑方面,该片以8.2分傲视群雄。在猫眼上,该片的9.3分依然是第一。这样的口碑优势,无法不令人想起去年的《红海行动》,但相比《红海行动》春节档过半才冲到单日票房第二位、最后时刻才上演反超,《流浪地球》从口碑逆袭到单日票房登顶,仅仅用了三天。票房分析师罗天文向新京报记者表示,“首先当国内观众对好莱坞科幻大片产生审美疲劳,一部口碑过硬的国产科幻片,显然适逢其时,春节谁都想看好片子,尤其在口碑决定票房的时代,《流浪地球》品质超出预期,所有人口碑相传,例如过去看到国产科幻片就说不行的,这次因为质量而服气,逆袭之势无可阻挡。”

罗天文提到,接下来的几天,《疯狂的外星人》在口碑(暂时分数6.6)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可能已经很难再反超《流浪地球》,换句话说,2019年春节档票房冠军极有可能已经提前决出。

喜剧:36岁的韩寒够洒脱,56岁的周星驰太沧桑

《飞驰人生》结束时最后一句字幕是“此片奉献给你所热爱的一切”,然后笔者才发现《飞驰人生》想说的竟然和《新喜剧之王》一样——一个人最热爱的、梦想的东西其实和成功无关,只要能一直将自己所有的精力、热情都放在这件事上就是满足,不管外界是认同还是打击,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但36岁正在壮年的韩寒对于梦想的心境,和56岁的周星驰对于梦想的心境,是这两部电影最大的区别,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飞驰人生》的故事一开始是沈腾扮演的赛车手张驰想要重回赛场,最开始你分不清到底是五连冠对他来说重要还是赛车本身重要。张驰就是从高处跌落之后才认清了本心。从他经过各种困难重回赛场,又遭遇赛车被损、领航员受伤等各种难以逾越的艰难,张驰决定自己一个人走完109公里。画面闪回这五年不能摸车的过程中他脑海中虚拟过的巴音布鲁克赛道好几次,这时候他对赛车的那种执念十分清晰地浮现出来。在独自过109公里的过程中,作为观众会体会到这是一种需要人车合一的竞技体育,如果所谓成功失败的太多杂念占据脑海的话,是无法好好驾驭的。

▲《飞驰人生》剧照。图源网络

▲《飞驰人生》剧照。图源网络

周星驰对于演员的认识和韩寒对于赛车手的认识如出一辙。从尹天仇到如梦,成为明星当上主角仿佛是他们的目标,外界不断对他们进行嘲笑、打击,但是他们内心对自己的认同是一个演员。《新喜剧之王》里王宝强扮演的马可这个角色就和沈腾扮演的张驰一样,从高处跌落过的人有很大机会可以找回本心,马可从人见人烦的过气明星到鼓励如梦重拾斗志,就是周星驰对娱乐圈所有经过高低起落的明星的一种理解。如梦在《新喜剧之王》中大部分经历都是被侮辱、不被父母理解、不被外人尊重,成功的一刹那一晃而过,跟儿戏一样。现在人们追求梦想都是为了成功,而并非为了梦想本身,周星驰就用他几十年对娱乐圈的经历告诉你,即使成功走到顶端也会再次遭受挫折,或者如果从来都无法成功,是不是还能坚持?这是周星驰对梦想两个字的认知。

▲《新喜剧之王》女主角,一开始一直在跑龙套。图源网络

▲《新喜剧之王》女主角,一开始一直在跑龙套。图源网络

不得不说《飞驰人生》和《新喜剧之王》的世界观都是高级又朴素的,它鼓励人们找到心中最大的热情所在,不管是否能够成功都不放弃。36岁韩寒的《飞驰人生》竟然能拍出中年人失意之后的坚持本心,而且故事一气呵成非常轻松、毫无累赘,很是难得。20年前周星驰的《喜剧之王》的锐气要比《飞驰人生》足得多,一无是处的尹天仇面对着大海给自己打气,不怕一己力薄,20年后的《新喜剧之王》就要沧桑得多了。

尹天仇对着大海时不知道自己日后的结局,成功对他来说还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未来。但在《新喜剧之王》中你几乎能感觉到周星驰对于所谓“成功”的不屑。童星马可最后就成了一个不知自己为何的怪物,多年没有片约,只能在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片中演变成了男人的白雪公主,这种荒诞实在是极大的嘲讽。类似于你们不就想成功吗?好,我告诉你从小就成功的人最后他成了什么样。《飞驰人生》里的张驰虽然是跌落谷底,但还没有对成功一事如此看淡,还有中年人的“我就是不想输”的心气儿。这种心境上的区别是两部电影气质大不相同的原因。当然和演员也有巨大的关系,沈腾的实力几乎能接近盛年的周星驰了,喜剧方面自成一体的黄渤在遇到沈腾之后都有逊色之感,《新喜剧之王》里的新人更是难以与之比肩。

《飞驰人生》有一种老子赢过也输过,老子还可以再来的那种潇洒。这种劲儿可能会更招观众喜欢,毕竟谁不喜欢一脚油门踩到底呢?《新喜剧之王》则是告诉你赢和输都不重要,所有人(包括你最亲的人)都会反对你、打击你,你还能不能一如既往地喜欢这个事。这种背负是很沉重的,是以牺牲普通人的琐碎幸福为代价的,它对人生的通透会让观众感到畏惧,似乎梦想的尽头原来只有虚无。能在一片虚无之上选择继续出发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

文/表江(影评人)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王心

科幻1:《疯狂的外星人》走出中国科幻电影的另一条路

曾几何时,探索宇宙太空,与外星文明交流,仿佛一直都是西方科幻屡屡尝试的题材,而故事内核横切下来不是从宏观的宇宙探索,就是十分主旋律地彰显个人英雄主义。

同样,大部分科幻电影在“第三类接触”之时,人类都保持着审慎的套路,遵循着费米的悖论、霍金的警告,似乎只要接触外星人,就等于将地球陷入危险之中。外星人对于人类,是未知神秘不可捉摸,更是带来深度恐惧的存在。

而在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中,宁浩用反科幻的套路演绎了一出别样的外星人“降临”,并将外星人这种“高等生物”拉到了和人类同一水平线上。没有大是大非,更没有一人力挽狂拯救世界的桥段。只有中国市井草民与外星人的鸡毛蒜皮,让底层市民的烟火气缭绕在外星人四周,让他愤怒、让他无措、让他蒙圈、让他忘掉恩怨宿醉一场,空留断片。

▲《疯狂的外星人》剧照,接地气的小人物科幻故事。图源网络

▲《疯狂的外星人》剧照,接地气的小人物科幻故事。图源网络

曾经,《火星人玩转地球》《黑衣人》《惊爆银河系》《保罗》《解剖外星人》等西方影片用喜剧电影的幽默方式一改外星人的故事,成为科幻片的另一种发展形态;如今,《疯狂的外星人》用极富中国人行为方式和哲学思考的方法将这类电影延续并进行了中国式的探索,它以小见大、以喜带悲。

不聚焦宇宙太空,不放眼星空浩渺,目标更不是星辰大海,《疯狂的外星人》将故事做小,将科幻重新专注于个人。小人物与外星文明的错位建交,有别于西方科幻电影对外星人的常规处理,让太空外物完美地融合进了中国的语境和文化当中。猴子外星人和人类的阶级鄙视链,表达着进化论的发展和反转,让科幻电影多了接地气的本土化草根气质。

另一方面则通过“世界公园”这类景点将中国故事融入了全球化概念,极尽戏谑地将看似精英的外国特工喜剧化处理并耍得团团转。这种对外星人与中国故事的双重叙述,对当今时代主题与社会现象的科幻式演绎,也彰显着该片的独特之处,做足了留白和隐喻,带出更加世界化的视角。

这也可能是未来中国科幻电影创作者对待外星人入侵题材影片新的思考和处理方式:将科幻故事和想法融入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当中,完成本土化的科幻电影和表达。

可以预见的是,《上海堡垒》《明日战记》《拓星者》等科幻电影已经走上这条路了,我们也将在这些电影里一一看见中国人对外星人又一次全新的想象。

文/秋小墨(影评人) 编辑 吴龙珍校对 陆爱英

科幻2:对比原著,电影《流浪地球》究竟还原得怎么样?

2月5日,基于刘慈欣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上映,这将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实现了不逊于好莱坞水平的视效水准,更是抓住了科幻类型叙事的核心。

刘慈欣的原著小说只有两万字,更像是从一部长篇中摘录出精彩的段落。要改编这样一部管中窥豹惜墨如金却又主题宏大人物复杂的作品,几乎是科幻史上最难的实验。

▲《流浪地球》小说封面。图源网络

▲《流浪地球》小说封面。图源网络

在刘慈欣的小说中,百年不过是几个一笔带过的瞬间,彼此之间似乎也无联系。在这些考验勇气、智慧、人性甚至运气的瞬间,折射出人类在宇宙中命运的真实处境:我们并非宇宙的幸运儿,也不是什么万物之灵,只是永远挣扎求生存的生命,在这些挣扎中,却有一些东西不愿失去。

这种以意境统领内容的小说,在科幻历史上并不罕见。短篇例如著名美籍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名作《你一生的故事》(改编为《降临》),长篇例如黄金时代科幻名家海因莱因的《时间足够你爱》,还有科幻大师克拉克在库布里克制作同名电影的同时创作的小说《2001太空漫游》。这些留出空间,让读者以个人体验和偏好去填充的小说,更容易进入记忆深处,因为这些文本已经变成了读者内心的一部分,去假设自己在这个新世界中将会如何。

这些名作很容易变成伟大的电影作品,因为它们能发挥科幻创作最有力的特点:突出日常生活中被掩盖起来的主题。

生活中,我们很难考虑整个人类的存亡,这件事如同笑话一般,却由不得我们置之不理。电影《深度撞击》《2012》中假设的小行星撞击、世界末日,并非全无可能。

《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电影,就是尽可能地保留了原作的核心主题:人类直面宇宙的挑战。为了保住这个主题,同时符合电影叙事的规律,制作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显然为此舍弃了很多原作中的素材,甚至是原作中一些非常重要的情感和主题。

▲中国宇航员(吴京饰)与俄罗斯宇航员。图源网络

▲中国宇航员(吴京饰)与俄罗斯宇航员。图源网络

这种大刀阔斧的取舍,在电影史中屡见不鲜。例如好莱坞科幻片的宠儿、美国科幻大师迪克,他被改编的作品中,有些被改得完全成了一个新故事,比如《记忆裂痕》《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等。相反,很多完全死守原著故事的改编,却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不甚理想,甚至害得原作都被拖累无人再问。

电影终究不是小说,两者各有不同的独门手法用来吸引受众,却不能直接通用。阅读刘慈欣的科幻,令读者激动的是其中脑补的宏大场面,以及渺小但也会做出重要行为的人类。但这种审美体验显然很难直接被电影沿用,而观众对电影《阿凡达》《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的兴奋,也是在小说中很难重现的。

体现人类和宇宙之间的对抗,小说可以只用几百字就让读者接受,但电影必须从人物身边的小世界开始,一点一点展现这个巨大的新宇宙。这毕竟是一个地球远离太阳,人类住在地下城的世界,如此全新的观念和情景,必须给观众足够可信的线索,指引他去一点点接受。

因为电影要面对几千万观众,甚至是完全不看科幻的观众,而不是几千个已经对科幻小说完全熟悉的读者。电影不能依靠读者自己的想像力去填充,必须用清晰、明确、充满细节的画面和声音说服观众,甚至是让读者去联想其中的味道、温度、力量和速度感。

▲《流浪地球》中被冰封的北京CBD。图源网络

▲《流浪地球》中被冰封的北京CBD。图源网络

电影《流浪地球》非常周到地考虑了这些问题,每一个观众都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地面上,滔天巨浪留下的海水还没来得及退去就封冻了,城市幸存的高楼形单影只地立在冰面上,挂着长长的冰凌柱。冰面上落了一层撞击尘,于是这个世界只剩下一种颜色:灰色。”小说中对冰封世界的描写,在电影中忠实地再现出来。冰和雪,在以前的电影中往往是白色甚至偏蓝,但在这里,全部都是黑灰色的调子,以一种近似半透明岩石的质感,描绘出远离太阳的地球被完全封冻的真实感。

电影的重头戏是地球靠近木星,原著中写道:“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在电影中,这种感觉被几次特写画面牢牢钉在观众的视野里。面对这样一幅画面,你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话的角色上,总会渐渐迷失在木星的巨大气体漩涡里。

被岩浆吞没的地下城,没有超级英雄能够拯救其中的生命;面对理智和情感的抉择,是人类永恒的难题;为人类开路避险的宇航先驱,总有难免的牺牲。这些烘托起原作主题的元素,都被电影一一吸收进来。这样的细致处理,让电影在基于商业类型叙事规则大幅重构人物和故事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刘慈欣科幻创作中的核心特质:尊重现实的沉重命运,和理解人性的理性抉择。

▲地下城的串店,充满现实气息。图源网络

▲地下城的串店,充满现实气息。图源网络

除了吸收大量本土元素,这种对原著的尊重和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是《流浪地球》电影在本土化科幻创作上做出的最大突破。一直以来,本土化科幻似乎要么就一头扎到了历史的故纸堆,要么就生搬硬套转瞬即逝的现实热点,要么就东施效颦其实还照搬西方科幻的美学。罕见能够从作品本身出发,从科幻作品的历史出发,从作家创作植根的土壤出发,去找到其中的共同点。

刘慈欣的小说一方面继承了科幻本质的核心,以简单的叙事撑起巨大的框架和厚重的主题,建构起一座巨大的科幻建筑奇观。另一方面则常常贴近中国人的思维,以普通中国人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想办法在这个沉重但总有希望的世界活下去,为此不惜展开最大胆的想象,付出超出极限的代价。正因如此,他和更多植根于本土的科幻作家们,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推动中国科幻电影走向正确方向,开创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

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就此到来。

文/李兆欣(科幻评论者)

告别“人情债” 迎来清爽年 一个村庄的移风易俗之变 产品升级、服务升级、消费升级——在上海城市地标感受消费新动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