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伎乐·24》复现古典成都辉煌

日期:02-07
伎乐·24乐器沈正国

原标题:《伎乐·24》复现古典成都辉煌

演员在合江亭为群众表演《伎乐·24》

合江亭上演《伎乐·24》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从大年初一至初三,作为夜游锦江的一大亮点,《伎乐·24》夜游版在合江亭上演声光色融合一体的视觉盛宴,前蜀宫廷乐舞盛景将穿越时空上演。今日,小锦邀请永陵博物馆专家为读者揭秘《伎乐·24》背后的故事。

文明的见证

千年前的皇家宴乐乐队

永陵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前蜀皇帝王建所葬之永陵,堪称一座古代艺术宝库,尤其是它的音乐历史文化。其浮雕于永陵石棺床腰部的二十四伎乐图,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唯一完整反映唐代及前蜀宫廷乐队组合的文物遗存,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二十四人中,除两名舞伎外,其余二十二名伎乐手持20种23件乐器,分为弦乐、管乐、打击乐三类。

乐队的编制反映出这支乐队虽地处中国西南腹地,却是以演奏中原盛唐音乐及世界音乐而风靡一时的皇家宴乐乐队。其浓郁的丝路风情,融合中西文化的精义,见证着成都成为“古代东方音乐之都”的辉煌时刻,同时也是“天府文化”的最佳代言。

此次成都永陵博物馆打造的国乐观念剧《伎乐·24》,以成都永陵地宫出土的音乐舞蹈石刻艺术瑰宝“二十四伎乐”为蓝本,力图通过多种手段把“二十四伎乐”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关系呈现出来。

文化的传承

难上加难的乐器复原

国乐观念剧《伎乐·24》剧场版自去年锦城艺术宫首演后,这个春节,市民们可以在成华公园、东门码头、合江亭欣赏到《胡音旋舞》《锦城花满》《蜀宫乐舞》等曲目。这些演出中,演员们演奏的乐器,件件都大有来头。《胡音旋舞》中,筚篥、竹笛、笙、琵琶、箜篌、羯鼓、答腊鼓、毛员鼓、齐鼓等乐器将亮相;《锦城花满》中,五弦琵琶、四弦琵琶(又称曲项琵琶)、阮咸、笛、笙、吹叶等乐器将登场;《蜀宫乐舞》展现“二十四伎乐”全阵容。

“二十四伎乐”意境的重现,除了音乐、舞美,最重要的就是乐器。为此,2016年底,演出方专门请出了主管技术与质量的原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副厂长沈正国负责乐器复原工作。“在国内博物馆,唐代木质乐器除了古琴,几乎没有任何遗存。”沈正国说,尽管有的乐器名字还一样,“但严格意义上而言,唐代乐器从样式、音域范围、用材等方面已经没有传承。”

上世纪60年代,日本正仓院的乐器遗存曾经出版过图册,沈正国之前通过图册复印件研究了三四十年。然而,完全根据二十四伎乐图复原乐器并不可行,“很多乐器只是写意地存在,有的比例并不写实。”沈正国曾认真研究过二十四伎乐图上的一幅古筝弹奏图,“根据史料显示,唐代古筝高度可达1米7,但文物上的古筝,根据比例测算就只有1米。”为此,二十四伎乐图中的乐器,只要正仓院有实物或提供了尺寸的,几乎全部原样复制。而正仓院没有完整尺寸的,沈正国只能将目光瞄准韩熙载《蜀宫夜宴图》以及宋代陈旸编纂的《乐书》等史料,根据工笔画以及乐书上的乐器形制大致仿制了。

复原这批古乐器,材料也是一大难题。“唐代乐器主要以栗树、桑树作乐器面板,但现在更爱用泡桐树等木料,二者相距甚远。”沈正国再次把目光对准日本,“因为日本传统技艺把唐代作为非常标准的模本,民间还有少量唐乐器的制作。”为此,这批乐器的材料有三分之一来自日本。

沈正国直言,“有的乐器,如果严格按照唐宋版本,演员训练估计两三年也难以演奏。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商量一步一步来:如果一个乐器复原的音响效果相对成熟,再慢慢替代。”此次《蜀宫乐舞》节目中,即使24伎乐全阵容亮相,但每一种乐器的形制和声音,对观众而言也还陌生,在此次夜游中观众将与这些天籁之音零距离。(记者 王嘉 摄影 李冬)

​应急管理部:表彰牺牲消防员 并派工作组赴阿坝慰问 成都天府绿道新春见闻:千里绿道春意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