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桶井人的憧憬
新华社贵阳2月5日电 题:桶井人的憧憬
新华社记者 汪军
一年之计在于春。贫困户安明朝这个春天的“计”,就是添置两头小牛犊。
“去年卖牛的收入有一万五千元,今年还要靠这个产业。”家住贵州省德江县桶井土家族乡场坝村的安明朝,期待肉牛养殖有更大效益,尽早搬进新盖的楼房。
“桶井石窝窝,出门就爬坡;望着乌江水,就是没水喝。”曾经,民间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桶井人的无奈。由于基础设施欠账多、产业底子薄,桶井2014年贫困发生率超过46%。2016年,这个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处的土家族乡被列入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
“过去三四年时间,基础设施、产业、住房等,一场接一场的‘打硬仗’,如今,行路难、饮水难等已基本解决。”桶井乡党委书记吴飞说,新的一年,全乡干部群众将继续齐发力,摘掉“贫困帽”。
目前,桶井乡23400多人中还有贫困人口1500多人。一场接一场的“硬仗”拼下来,吴飞发现脱贫的关键在产业。他说,围绕花椒、脐橙、肉牛等主导产业,桶井乡在2019年的光景值得期待。
尽管天寒地冻,黎明村花椒大户安明军还在地里忙碌着,500多亩花椒需要防冻液保暖。他的花椒产业涉及4个村的土地,聘请了48名村民为固定工人。“大多数是贫困户,一个月保底工资2000元。”安明军说。
对于贫困户而言,有产业才有稳定的增收路子。芭蕉村贫困户安仕芳就从肉牛产业中尝到了甜头,通过领养、管护肉牛,一年下来有大约1万元收入,加上村里还发展了花椒、脐橙等产业,安仕芳感觉日子有奔头。
“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600元,2018年底达到6000元。我们把产业的宏伟蓝图规划好,村里还没有脱贫的4人很快就能脱贫。”芭蕉村村支书冯胜富笑着说。
为了深耕“牛产业”,场坝村发展了3家合作社,带动100多户农户养殖,2018年全村出售肉牛300多头。村主任安宜宾盼望着,新的一年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努力突破4600元这个人均可支配收入“关口”。